李华军院士:海洋工程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网络 2025-08-11 05:55:56
期货学院 2025-08-11 05:55:56 阅读

  人物小传

  李华军,1962年2月生,山东广饶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海洋工程专家。他长期从事海洋工程结构与水动力学及海工装备研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等,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他带领团队围绕海洋资源开发等国家重大需求,在新型海工结构的设计施工与安全运维、海工装备研发等领域作出突出贡献,提升了海洋工程领域的理论与技术水平及重大工程实践能力。

  海洋工程是建设海洋强国的“硬支撑”和“加速器”。李华军院士团队攻克海洋工程设计理论、安全施工与运行中的相关技术难题,推动海工装备产业向高端迈进。当前我国海洋工程技术发展现状如何?接下来的研究重点在哪里?记者与李华军院士进行了对话。

  “没有先进海洋工程技术支撑,海洋强国建设便无从谈起”

  问:当前,我国海洋科技创新驶入快车道,海洋工程技术在其中具有怎样的价值?

  答:在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获取海洋资源过程中,需要建造大量的海堤、码头等设施,这些设施常受到海浪、台风等影响,海洋工程要确保人员和设施在海洋中的安全。

  发展海洋工程牵引着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链升级,在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海洋工程技术的作用日趋显现。可以说,没有先进海洋工程技术支撑,海洋强国建设便无从谈起。

  前几年,我们团队聚焦近浅海资源开发利用,研发的“近浅海新型构筑物设计、施工与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已应用于国内外30余项重大工程。

  问:我国海洋工程技术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什么?

  答:目前,我国在近浅海工程领域的技术日趋成熟,但在深远海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差距。所以要推动海洋强国建设,海工装备必须走向深远海。

  问: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加快走向深远海,您和团队作了哪些贡献?

  答:深远海开发不同于近浅海,需应对极端环境等挑战。近年来,我们团队聚焦海洋多场环境耦合机制等难题,开展深度产学研用合作,研发多款海工装备,为我们加快走向深远海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进行科研攻关必须有一股韧劲”

  问:从一名播种机厂技术员到选择研究海洋工程技术,您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

  答:刚工作时,看到我们机械设备的技术水平落后,我就想为工程技术科研出一把力。

  1981年夏天,我在山东工学院读书期间,学校组织我们到青岛实习。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大海,大海的壮阔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回老家山东省广饶县的播种机厂工作,并努力钻研技术创新。当时,我设计出了一款可以烧开水的太阳灶。

  欣喜之余,我也深感自身创新创造能力有限,需要继续学习,于是决定报考研究生。1983年8月,我考入大连工学院船舶工程专业,从此与海洋结缘。研究生阶段,我跟随郭成璧教授从事船舶结构研究。他严谨的治学态度至今影响着我。

  问:结合您的科研经历,是什么帮助您不断取得创新和突破?

  答:1986年夏天,研究生毕业,我来到海军潜艇学院工作。这段工作经历让我培养了我从事科研工作的韧劲和品格。当时,我瞄准了一个技术瓶颈反复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最终,经过上百次的反复试验与探索,这项新技术成功落地。

  26年前,我在南京参加学术会议,得知渤海某油田二号平台存在过度振动现象,多方探寻也没发现原因。

  我立即和该油田取得联系,希望对平台情况进行检测。当时是冬天,我们登上平台,顶着寒风,获取数据后,我和团队成员加班加点分析研究,构建了试验模型,成功找到了平台过度振动的原因,并给出解决的技术方案。

  在此基础上,历经10余年攻关,我们团队研发形成新型海洋工程结构设计、安装、检测及修复加固成套技术,大幅提升了海洋资源开发的技术水平。相关成果于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种科研的韧劲,帮助我不断取得创新与突破。

  “推动海洋工程装备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服务重大工程”

  问:您认为海洋工程技术创新如何更好地应用于重大工程?

  答:科学家要以国家需求为己任,不畏艰难、不断突破。同时,要与企业家精神相结合。科学家有着追求真理的纯粹性,企业家会更关注技术向社会价值的转化。二者融合,能协同构建“需求牵引研发—市场反哺科研”的闭环。

  以“近浅海新型构筑物设计、施工与安全保障关键技术”这项成果为例,我们与中交二航局团队合作,推动海洋工程装备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服务重大工程,最终该成果在国内外30余项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

  问:如何为海洋强国建设源源不断提供人才支撑?

  答:研究海洋工程的年轻人应心怀家国,将个人理想融入海洋强国建设事业。其次,青年科研工作者要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尊重科学规律,脚踏实地、不怕失败。

  当前,全球海洋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人才的成长应遵循“时代需求—知识进化—实践突破”规律,人才培养一定要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人才培养要契合海洋工程学科的特点和时代发展需求,一是在理论学习过程中,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二是要体现海工场景复杂多变的特点,实践能力培养须突破实验室边界;三是体现海工产业国际化的特点,开展科研合作。

  作为一名海洋科技工作者,我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以发现培养青年人才为己任,让青年人才各展所长,让海洋工程科研事业薪火相传。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