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产业新发展:政策引领,创新加速
脑机接口产业正在加速形成可转化、可持续的新发展格局。
日前,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明确了加强基础软硬件攻关、打造高性能产品、推动技术成果应用等五大重点任务,细化17项具体举措,以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意见》提出目标,到2027年,脑机接口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初步建立先进的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和标准体系。到2030年,脑机接口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体系,综合实力迈入世界前列。
“此次《意见》对脑机接口产业全链条、全场景的系统化部署给予了明确指导,对于产业闭环的形成有重要实践意义。”业内人士分析,我国脑机接口领域已具备一定的科研实力,产业基础初具规模。
转化与应用提速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王守岩表示,《意见》的发布意味着我国脑机接口产业将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脑机产品的打造将从摸索前进过渡到战略布局且快速发展的阶段。
《意见》提到创新脑信号传感元件、突破关键脑机芯片等具体任务,同时要求“推动技术成果应用”,包括推广产业创新成果,组织开展重点任务揭榜挂帅等。
王守岩带领的团队在解码基底神经节运动控制环路等领域有多年成果。他表示,基于《意见》中各项政策,科学家得以探索更多脑科学未知领域。
复旦大学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副教授钱琨表示,《意见》提到的检测和中试能力建设至关重要,这一节点需要多中心、多机构进行联合共创。
《意见》的出台也提振了产业领域的信心。《意见》提到,加强政策支持,包括推动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等加大投入。
暖芯迦电子科技合伙人朱江表示,这些资金支持不仅能为企业提供关键的研发资金,还能通过产业基金对接更多战略资源,加快商业化进程。
朱江称,《意见》的出台,将进一步促进公司在相关领域加大研发投入,特别是在生物相容性材料、微创植入工艺等卡脖子环节实现突破。
从应用场景上看,朱江表示,除视觉修复外,公司现有的技术平台还可拓展至触觉功能重建、运动功能重建、癫痫监测等更多临床应用场景。
“脑机接口的研发在过去10年时间经历了深刻的变化。”高校技术成果转化的代表、念通智能创始人兼总经理束小康表示,“公司已在2018年研发出了穿戴式无线脑电测量系统,设备的价格、接口、数据完全自主可控。”
束小康还表示:“除了医疗健康,我们看到,脑机接口在生活消费领域也有不错的应用潜力,如日常睡眠监测、驾驶员疲劳监测等。”
标准建设与监管挑战
除了技术体系与产业体系,《意见》重点提到的标准体系该如何建?监管层面又面临哪些挑战?
中国信通院医疗大数据研究中心(华东)主任张宇鸣表示,脑机接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上下游相关方的标准建设。
张宇鸣称,一方面,脑机传感器、解码系统与辅助设备等的通信传输协议是关键;另一方面,需要关注后续芯片与外部设备的通信标准与协议兼容一致。
事实上,这也是《意见》所重点关注的。《意见》提到,要“建立数据治理框架,规范对用户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等行为,防止脑隐私泄露,提升生物数字信息安全防护能力”等。
钱琨表示,《意见》提到的对于脑机接口首台(套)、首批次保险补偿政策令人期待,但同时也要格外注意,脑机接口产品会涉及高敏感、高隐私的脑数据。“呼吁政策制定方要快速建立这一类数据治理的框架以及伦理研究布局。”
对于脑机接口产业场景、数据治理,长三角医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注册与法规事务部主任、硅致智能创始人王菁也表示,尽管广义的脑机接口已经能在多个脑部疾病康复、居家监测领域落地应用,但在医学范畴,其最大挑战仍然在于安全性、临床价值证据链建设。
王菁举例称,如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由于其涉及长期植入,生物相容性、信号衰减、发热和感染等问题必须解决。
王菁还表示,应为脑机接口产品的“数据治理”设计一套全周期工作方法与机制,并由能连接医院、企业和监管的组织推动质量体系和监管原则落地。
“产业链上下游分散、接口标准不统一,临床、研发与支付间信息脱节,资源集聚区协作不足是目前脑机接口产业的挑战。”王菁建议,在重点区域设立“监管哨所”,推动研发方向、临床需求和支付能力真正对齐。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