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新进展,险资入市步伐加快
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又有新进展,险资入市加速。近日,记者从太平资产了解到,中国太平旗下子公司太平资产获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复,同意其投资设立太平(深圳)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这一“险资系私募”的落地响应了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试点是指保险公司出资设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主要投向二级市场股票,并长期持有。
目前,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正加速落地,至今已有三批试点,试点金额合计达2220亿元,参与机构逐渐扩展至多家头部险企及中小险企。
从数据看,险资入市步伐加快。今年一季度人身险公司股票持仓市值达2.65万亿元,长期股权投资规模2.60万亿元,合计占比超16%,较2024年末显著提升。
对于此次投资设立太平(深圳)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太平资产表示,旨在积极响应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截至2024年末,太平资产管理资产总规模超过1.5万亿元。
太平资产进一步表示,“下一步将严格规范基金运作管理,建立健全长周期考核机制和符合保险资金特性的投资策略,充分发挥保险资金长期资本、耐心资本作用,进一步加大中长期资金对于资本市场的投资力度,坚定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
当前,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正加速落地,至今已有三批试点。首批于2023年10月获批,规模500亿元;2025年1月启动第二批试点,规模为520亿元,3月再批600亿元,第二批试点批复规模共计达1120亿元;2025年3月启动第三批试点,规模合计600亿元。至此,三批试点累计已批复和拟批复的试点规模合计达到2220亿元。
“通过参与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设立私募基金将有利于保险公司更好地发挥其长线机构投资者的优势并拓展保险资金参与资本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实现保险资金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中信建投分析称。
记者梳理发现,三批试点呈现出基金类型更加丰富、“国家政策+地方实践”等特点,险资青睐的投资标的也呈现出“大盘蓝筹股”“优质高股息”等取向。
首先,保险系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模式逐渐多元化。例如,鸿鹄志远一期为“公司型基金”,但鸿鹄志远二期、三期为“契约型基金”。第二批试点中,太保寿险、泰康人寿、阳光人寿及相关保险资管公司等也以“契约制基金”方式参与长期投资改革试点。
记者注意到,试点中还呈现出“国家政策+地方实践”的特点。如深圳主动引入险资设立百亿级基金,即深圳市政平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其中90%投向本地基建和产业项目。
再看险资系私募基金的投资标的,险企倾向于投资公司治理良好、经营运作稳健、股息相对稳定、股票流动性较好的大型上市公司股票。如鸿鹄志远(上海)私募投资基金有限公司重仓了伊利股份、陕西煤业、中国电信等A股股票。
从去年至今,保险业也迎来举牌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信息显示,今年以来险资举牌已经达到22次,已超过去年全年举牌次数。此轮险资举牌潮中,公用事业、银行板块格外“吸金”,被举牌的上市企业普遍具备高分红及相对稳定的ROE水平。
国信证券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保险资金重仓A股流通股市值数据来看,在前10大重仓行业中,除房地产持仓市值同比下降28.1%外,非银金融、银行、公用事业、交运、电信服务、硬件设备、电气设备、有色金属、化工持仓市值均同比大幅提升。
其中,公用事业属于盈利能力稳定、分红率较高的行业,最新举牌案例是,8月7日,弘康人寿公告称公司参与举牌港华智慧能源。本次举牌后,弘康人寿直接持有港华智慧能源股票1.8163亿股,占其股本比例为5.00005%。
“资产荒”背景下,险企投资收益压力持续增大,银行尤其是国有大行H股,由于业绩稳定性强、估值低、股息高等特点,也备受低风险偏好资金“偏爱”。截至7月末,年内险资举牌上市银行已达10次。
险资频频举牌背后凸显其普遍面临的“艰难抉择”,在新金融工具准则下,目前上市险企股票投资以FVTPL为主,股市波动对当期净利润影响较大,而通过配置长股投或者高股息(OCI)策略,可以降低权益工具投资的投资收益波动,优化资产负债管理。
从数据看,险资入市步伐明显加快。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保险资金的股票投资规模、长期股权投资金额同比增长,如人身险公司股票投资占比8.4%,较年初提升0.9%;长期股权投资占比从7.77%升至8.27%。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