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张立超,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执业编号:S0980519050002
王开,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策略首席分析师
执业编号:S0980521030001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也是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的产物。近年来,国信证券策略研究团队围绕新质生产力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构建起了一套系统化的新质生产力投资框架体系。这一体系涵盖从宏观趋势到微观落地的全链条分析逻辑,力求寻找产业与资本的共生逻辑,并将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投资策略,为投资者精准捕捉市场的结构性机遇。根据上述系列成果汇编的《中国新质生产力行业研究与发展潜力展望》,成功入选中国证券业协会2025年行业共建课程。
一、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与发展逻辑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极其丰富,代表了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新认知。2023年9月,“新质生产力”概念首次提出时,即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024年1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以及“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的发展路径得以明确。
从中长期主线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旧动能的转换,其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这一过程不仅体现在传统生产要素的效率提升上,更强调以科技创新为驱动,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手段,重构产业价值链,培育新兴增长极,蕴含着大量的市场投资机会。
企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主体,其发展路径可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战略布局两大维度展开。在此基础上,新质生产力的成效可通过企业竞争力、创新效能、可持续性、社会价值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估。
二、新质生产力与核心产业赛道解构
新质生产力理论注重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围绕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三大措施,新质生产力投资可进一步解构为六大核心产业赛道: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数字经济、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所在的高端装备、创新技术集群的生物技术、智能网联化为方向的智能电车、风光锂电为代表的能源转型、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要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也不能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传统产业依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是孕育新质生产力的肥沃土壤,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承载主体,实现传统产业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是优化产业结构的核心任务。
三、新质生产力与区域发展布局
从区域发展角度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结合不同地区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性,坚持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推进生产力变革。其中,北京以集成电路、生物制造、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上海构建了“(2+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广东依托“制造业当家”战略,浙江以杭州、宁波为核心,江苏发力新能源、前沿新材料、商业航天等赛道。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科创资源最聚集的区域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已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格局,正由工业经济逐步过渡到服务经济时代,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面推进。
展望未来,需要关注科技股的龙头属性,通过投资效能模型筛选出具有投资价值的产业节点,构建新质生产力投资组合;同时,积极关注信息技术、金融、可选消费、工业等领域的投资机会,以及产业逻辑下并购重组带来的投资机遇,以期在今后的市场中获得更好的回报。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