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加速,银行业跨境业务迎新机遇
近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4—2025)》(以下简称《报告》)指出,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为银行业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提供了广阔空间。人民币国际化趋势下,银行迎来跨境人民币结算、贸易融资等业务新机遇。
《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人民币国际化不断推进,为银行带来跨境人民币结算、贸易融资等方面的业务机会,银行应顺势而为、紧抓机遇。
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
《报告》显示,跨境人民币业务保持快速增长,人民币全球支付功能进一步增强。据官方发布数据,2023年和2024年,全国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分别为52.3万亿元和64.1万亿元,同比增速均达20%以上;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2024年累计处理跨境支付金额175.5万亿元,同比增长42.6%;2023年11月,人民币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2024年年末仍保持第四位。此外,香港、伦敦、新加坡等离岸市场人民币外汇交易和支付清算规模呈现较快增长态势。
同时,人民币全球贸易融资地位跃升。《报告》显示,官方披露信息显示,截至2024年年末,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仅次于美元和欧元。另外,人民币在证券市场呈现“量质齐升”。港股通与债券通交易规模创新高,CIBM与QFII机制持续优化,截至2024年年末,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的人民币资产中,股票与债券投资合计7.12万亿元,同比增长9.4%。人民币国际化成果显著,银行跨境业务迎来新发展。
北京财富管理行业协会特约研究员杨海平告诉记者,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需要进一步优化以下方面:其一,着眼长远提升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提升中国金融资产和金融市场的吸引力,畅通域外人民币回流渠道;其二,进一步升级互通机制,强化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地位;其三,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完善人民币直接投资功能;其四,审时度势,捕捉关键时间窗口,推进人民币与关键资产、关键场景、关键市场、关键应用的链接;其五,持续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基础设施。
银行多维度拓展跨境金融服务
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和我国对外贸易的活跃,为银行业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提供了广阔空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离岸人民币市场的逐步成熟、人民币全球清算服务网络的不断拓展,金融“出海”渠道建设日益完善,银行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的策略进一步丰富,维度不断扩充。
华北地区某银行人士表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代理结算、贸易融资、金融市场、资产管理等方面有着较为完善的服务体系和方案,为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切实的保障。但从产品服务能力方面来说,部分商业银行仍需推进国际化,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保证产品服务的良好效果。”
杨海平告诉记者,人民币国际化不断推进,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人民币跨境支付、跨境人民币结算、贸易融资方面的业务机会,同时间接地会为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服务企业出海方面的业务契机。此外,人民币国际化也对商业银行的跨境服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合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银行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参与主体,应顺势而为、紧抓机遇,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进一步发挥市场建设和推动作用。对此,《报告》提出三方面建议:
一是进一步细化跨境人民币便利化政策。适当统筹本外币跨境政策管理要求,明确企业办理贸易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收付款指令样式或内容,提升《跨境人民币结算优质企业名单》更新频率,支持银行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对跨境人民币业务项下客户进行分类管理。
二是优化人民币国际化重点业务领域管理机制。适当放宽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范围及准入条件,进一步扩大跨境人民币双向资产转让的资产种类和地区范围。
三是持续完善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丰富离岸市场人民币投资和风险对冲工具,扩大跨境同业融资额度上限,制定境外人民币贷款差异化监管政策,推动人民币与更多小币种建立直兑机制。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