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塑料污染危机与减塑行动进展
如果用保鲜膜来包裹整个地球,需要多少塑料?联合国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塑料消费量据估突破5亿吨,其中3.99亿吨沦为废弃物。如果这些废弃塑料被压成1毫米厚的薄膜,可包裹地球表面两遍以上;如果用普通货运车厢运送这些废弃物,车厢连成一列可绕地球赤道17圈。
正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治理塑料污染新一轮谈判,旨在制定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议,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塑料污染危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安德森表示,全球塑料污染严重危及自然环境、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各方应立即采取行动,协力应对挑战。
塑料污染形势不容乐观
当前,人类每年生产的塑料近一半是一次性使用,全球每年产生的塑料垃圾有18%至20%最终进入海洋。据联合国估算,若不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到2040年每年进入海洋的塑料废弃物可能高达3700万吨。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日前警告,如果不采取有效行动,到2060年全球塑料垃圾量将增至目前的3倍,造成的健康和环境损失难以估量。2016年至2040年间,塑料污染造成的累计经济损失可达281万亿美元。
从全球版图来看,塑料垃圾对应对能力薄弱的部分沿海地区和广大小岛屿发展中国家造成的冲击尤为严峻。英国《卫报》援引智利北部一所大学的研究显示,智利复活节岛平均每小时有约500件塑料垃圾被冲上海滩。
微塑料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长期和潜在影响也日益令人担忧。知名研究中心德国莱布尼茨淡水生态学与内陆渔业研究所的研究指出,大多数塑料将被分解成小于5毫米的颗粒,这种塑料微粒对土地产生的危害甚至比对海洋要高出4到23倍。
多方积极采取减塑行动
针对塑料污染问题,全球多国进行了探索治理,加大了相关立法和执行力度。欧盟国家从法律法规、公众教育等多方面制止塑料污染。2019年6月,欧盟通过《一次性塑料指令》,要求欧盟国家从2021年7月3日起禁止生产和销售塑料餐具、塑料吸管等。
德国自2022年1月1日起禁止免费提供厚度薄于50微米的塑料购物袋。2024年12月,德国批准《国家循环经济战略》,要求塑料行业逐渐增加再生材料的使用比例。瑞士自2016年起立法要求在城镇污水处理过程中必须配备用于去除微塑料污染物的设施。
在非洲,埃塞俄比亚今年6月通过一项法案,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袋。根据该法案,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的个人将面临最高5000埃塞俄比亚比尔的罚款,而制造商、进口商和销售商则可能面临更严厉的处罚或被吊销相关许可证。
太平洋岛国也加大政策制定力度、号召公众积极参与,取得一定成效。例如,瓦努阿图实施了“随扔随付”制度,即垃圾计量收费制,切实减少了塑料垃圾。
中国高度重视塑料污染治理工作,是最早采取非必要、一次性塑料产品管控措施的国家之一。从禁止包括高污染塑料垃圾在内的24种固体废弃物进口,到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再到《“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中国不断完善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体系。
共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不少专家表示,仅靠回收无法解决塑料污染危机,从生产、消费到废弃物回收与处理,各方需在科技创新、政策协调、资金支持等各个环节协同发力,推动向循环经济转型。
联合国贸发会议日前发布的《全球贸易展望》报告指出,2023年全球非塑料替代品贸易额达4850亿美元,其中,发展中经济体的相关贸易年增长率达5.6%。
全球科技企业正积极探索非塑料替代品。英国初创公司诺特普拉通过使用海藻和植物制作可生物降解、可食用的包装材料。截至2025年初,诺特普拉生产的包装材料在欧洲已累计替代超过2100万件一次性塑料包装。
2024年,瑞士联邦材料科学与技术实验室、瑞士联邦水环境研究所等研究机构联合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将塑料中16325种已知化学物质按危害等级分类归类,为全球塑料监管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还有专家提出,运用数字工具实现塑料产品溯源也有助于强化塑料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本报柏林8月11日电)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