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祥琬院士:推进垃圾焚烧发电体系建设
“垃圾焚烧发电是‘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置生活垃圾的最佳方式,应进一步推进以焚烧发电为主的垃圾处置体系建设。希望有更多年轻的同志关心垃圾焚烧,‘变废为电’发展循环经济。”近日,杜祥琬院士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称。他对垃圾焚烧发电的关注,折射出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事实上,杜祥琬院士经历了从应用核物理到强激光技术再到能源战略专家的多次“转型”。谈到这些“转型”,他坦言,“这是国家需要”。
垃圾焚烧企业应“自主造血”,通过高效焚烧+热电联产提升能源收益,实现可持续性盈利。垃圾焚烧发电的过程涉及垃圾的收集、预处理、焚烧、发电以及烟气的净化处理等。垃圾焚烧厂的收入来源正从依赖政府支付垃圾处置费+售电,向多元化增值业务拓展。
杜祥琬表示,垃圾分类和焚烧发电是互补关系,公众做好垃圾分类,对焚烧发电厂来说,能降低成本,提升焚烧效率。但也要控制垃圾焚烧发电厂数量,合理做好规划。
由于公众担忧环境污染等问题,垃圾焚烧厂的建立经常会引发“邻避效应”。杜祥琬认为,要把“邻避效应”变成“邻利效应”,地方政府要在技术可信、信息公开、利益共享等方面持续发力。
现实中,多地建成的垃圾焚烧厂不仅解决了“落地难”问题,还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助力。杭州着力构建城市垃圾多元共治格局,大力推进垃圾焚烧发电,原有的垃圾填埋场变身生态公园或光伏发电站。
“垃圾焚烧发电对于地方是有益的事、是赚钱的生意。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也应该转变观念,积极做好垃圾焚烧发电这件事本身。”杜祥琬表示。
近年来,垃圾焚烧逐步取代了填埋,成为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处理方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23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占比下降至7.5%,焚烧处理比例上升到82.5%。
“垃圾焚烧发电是‘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置生活垃圾的最佳方式,应进一步推进以焚烧发电为主的垃圾处置体系建设。”他建议,将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置设施纳入城市基础设施范围,加快补齐相关短板,推进以焚烧处理为主的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建设。
“加强省域内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统筹规划布局建设,适度超前建设与生活垃圾清运量增长相适应的焚烧处理设施。”杜祥琬殷切地说道。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