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创新模式盘活低效闲置土地,推动高质量发展

网络 2025-08-11 06:00:41
市场资讯 2025-08-11 06:00:41 阅读

近年来,山东以创新思维破解土地资源闲置难题,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等方式分类盘活低效闲置土地,不断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稳步提升,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要素保障。截至2024年年底,山东单位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20.50%,提前完成“十四五”期间下降15%的目标。

腾笼换鸟

临沂沂河新区的金利液压科技有限公司是山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但土地问题制约其扩大规模。与其相邻的金辉印铁制罐公司已停产多年,220亩土地长期闲置。沂河新区成立清理、财政、土地专班,国土、财政、规划等部门协同联动推进,梳理债权债务,履行土地交易流程,专门拿出2亿元建立“资金池”,用于收储闲置土地,形成循环“活水”。

“通过‘招拍挂’拍到的地很干净,没有遗留问题。”金利液压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徐良波说。沂河新区多措并举,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让1万多亩闲地变为“宝地”,有力保障了97个项目落地。

在肥城经济开发区,“腾笼换鸟”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660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示范电站项目今年年初开工建设,而其场地之前是一家传统养殖企业。依托这一模式,肥城经开区成功引进了一批新型储能项目,全力打造国家级新型储能未来产业示范基地。

今年以来,肥城加快空置标准厂房、低效闲置用地盘活利用,全年计划实施设施配套项目29个,盘活利用土地1700亩以上。

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复兴科技厂区济丰生生物科技(东营)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年产300亿粒空心植物胶囊的首条生产线正有序运转。这片249亩的厂区曾长期闲置,作为首家入驻企业,济丰生生物科技看中了这里厂房的硬件优势。“相比新建厂房,改造可节省成本近50%。”济丰生生物项目负责人杜永安说。

“腾笼换鸟”的成功离不开精准招商。东营经开区招商工作人员张子豪说,根据建筑特点精准匹配项目,通过分步开发、产业适配的方式,既降低了投资风险,又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目前,园区已成功引进济丰生生物和东方健康小镇两个重点项目,另有多家意向企业正在对接。

据了解,2021年至2024年,山东处置闲置土地26.54万亩,均超额完成国家年度处置任务,位居全国前列。

提升效益

近日,日照高新区的冷链及仓储物流综合体项目正有序推进建设运营相关工作,项目建成后预计年营收超2.5亿元,一片125亩的低效用地迎来新生。

为提高工业用地管理水平,日照高新区研发打造“高新区工业用地调查与绩效管理平台”,建立工业企业绩效信息数据库,设置7项关键指标,通过大数据赋能,为每块工业用地精准“画像”,进行绩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全区工业企业“亩产效益”评价体系。2022年以来,全区累计盘活低效用地1293亩,为45个新上项目腾出发展空间,总投资200亿元以上。

在东营市河口区河口直播电商基地,主播们正在对着“小屏幕”打开“大市场”。2020年以来,该村全面推进城东电商产业园建设,已入驻商户200余家,月均交易额近3000万元。河口直播电商基地被授予“山东电商直播基地”称号。

闲置的农家小院,被再度利用后又将如何?青石路、虎皮墙、老榆木桌椅,坐落于烟台蓬莱区蓬莱阁街道水城社区的民宿“蓬壶铭舍”暑期吸引外地游客纷纷前来。这片2020年6月投入运营的精品民宿,前身是闲置多年的居民老房。“我们的主题客房销售十分火热,旅游旺季接待游客1000多人次。”“蓬壶铭舍”负责人张燕说。

山东深入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2021年以来,共奖励再开发项目新增计划指标2.1万亩,返还土地增值税补助金额1.01亿元。

创新模式

面对新项目落地“缺地”难题,新泰市通过创新“先租后让”供地模式,高效盘活闲置土地和厂房。

占地134亩的晶科物流产业园一度闲置,转机来自常州艾龙森新材料科技集团的一次考察。新泰市通过创新采用“先租后让”模式解了燃眉之急。同时,还与园区内的泰安乐邦环保科技探索“设备共享、订单协同”新模式,实现互利共赢,节省了数千万元的设备投入。

通过此模式,新泰市已为18个工业项目办理建设审批手续,盘活土地1260亩,项目建成时间平均提前了150天。

走进滨州市沾化区城北工业园的山东辰升新材料有限公司,销售额达1亿元的盐渣综合料生产线正有条不紊地运行。据悉,该项目完成立项后因迟迟未解决土地问题始终无法落地建设。为打破“落地难”的窘境,当地通过租赁土地办理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审批新模式,让空置土地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相较于购买土地,租赁土地能够让我们根据自身需求调整土地使用的面积和期限,选择更加灵活。”滨州镓元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杨丛林说。

接下来,山东还将如何盘活存量低效用地?山东省自然资源厅二级巡视员段秀铭表示,山东将持续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健全长效机制,加大存量低效用地盘活力度,形成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新格局。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