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重塑疾病模式 全球健康面临新挑战
“气候变化正在迅速重塑西太平洋区域的疾病模式,加剧了病媒传播疾病的扩散,同时,高温和空气污染也让非传染性疾病形势更加严峻。”
25日,在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2025年北京会议期间,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区域办事处主任皮乌卡拉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表示。
他表示,据世卫估计,在2030年至2050年期间,气候变化将导致全球每年额外增加25万人死亡。西太平洋区域公共卫生体系脆弱,气候变化带来广泛卫生风险。
同日,世卫发布数据显示,基孔肯雅热病毒正在全球多地扩散,已有119个国家报告病例,约550万人面临感染风险。该病毒症状严重,极少数可致命。
目前,亚洲、欧洲多地已报告病例。在中国,广东、北京等地疾控已相继报告输入病例。今夏基孔肯雅热病例数在非热带地区上升明显,与气候变化等因素有关。
除了基孔肯雅热病毒,皮乌卡拉提示称,需要引起重视的病媒传播疾病还包括登革热和疟疾等。全球公共卫生体系在应对新发传染病时暴露诸多短板。
一方面是疫苗供给不均、保护效力不足,下一代疫苗研发周期长,缺少有效病因治疗手段。另一方面是协同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有待完善。
“加强预警和响应能力对于预测疾病模式变化至关重要。”皮乌卡拉表示。从气象、疾病监测等多个来源获取可靠数据,是获得更准确预警预测的关键。
但他同时提到,如何及时获取并以易于使用的形式来呈现这些数据,仍是一个挑战。所以,从技术角度看,需要确保各系统术语和语义的标准统一。
人工智能等科技革命为气候与健康相关监测体系完善提供机遇。皮乌卡拉说,人们可以将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相结合,实现海量数据的高效处理。
与此同时,皮乌卡拉还认为,需要尽早投资于标准制定。这些标准是实现多数据来源的预警系统互通的关键。
中国已在这些工作中取得进展。比如,9月1日即将实施的新《传染病防治法》对改进传染病预防监测预警报告制度进行了系统规定。
皮乌卡拉高度肯定了中国在加强疾病监测中的作为。中国经验为全球其他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此外,随着气候变化健康适应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皮乌卡拉进一步呼吁,各国政府应该加强卫生筹资,优先考虑健康议题。
此前,世卫已将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挑战列为战略目标,并多次呼吁各国在适应气候变化战略中加入健康适应的内容。
“在全球气候融资中,健康议题仍未得到优先考虑。健康问题持续被视为次要后果,而非气候行动或气候韧性的核心支柱。”皮乌卡拉说。
展望未来,皮乌卡拉期待,全球气候融资中的更多资金用于支持四个健康领域。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