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峰度夏电力保供:挑战与应对策略
近期,我国多地迎来高温天气,用电需求持续攀升。据初步预计,今年迎峰度夏期间全国最高用电负荷同比增加约1亿千瓦,电力保供迎来关键“大考”。在这一关键时期,完善相关保障制度体系,对于确保电力稳定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电力行业多点发力,为今夏民生用能和全社会用电提供充足的能源保障。在发电方面,截至今年5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6.1亿千瓦,同比增长18.8%;在电力传输方面,加强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和省际互济工程建设,甘肃送山东、新疆送重庆等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建成投运,来自西北的电力通过能源“动脉”支持人口密集区、工业区的用电需求。此外,全国统调电厂存煤保持在较高水平,为迎峰度夏电力保供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不过,电力系统运行仍面临一定的复杂性。除空调等降温负荷激增、工业用电刚性需求加大以外,具有间歇性、波动性的新能源大规模接入,加剧了电力实时平衡的难度。从电网侧而言,跨省跨区电力资源配置的交易规则不够精细、调度协调机制还不够顺畅,导致“全国一张网”的资源互济潜力未能充分释放。在负荷侧方面,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不足,响应机制的市场化激励以及用户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均有待提升。迎峰度夏期间保障电力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维度入手,完善体系建设,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完善监测与预警机制,提前防范风险。建立健全电力安全风险监测与预警制度,实时监测电网运行状态、发电设备运行情况、电煤库存等关键指标,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预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以提前发现潜在风险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例如,宁夏制定了详细的负荷管理序位表,明确不同预警等级下需压降的负荷总量及各类用户的压降要求。
强化设备运维管理,保障系统稳定运行。制定严格的电力设备运维管理制度,明确设备巡视、检测、维护、消缺等工作的流程和标准,落实季节性反措,加强对主网设备等关键部位的运维保障,确保设备处于良好运行状态。例如,国网浙江超高压公司构建了“空天地”全景立体巡检体系,融合了无人机空中俯瞰巡查等多种技术手段,提升了设备运维的智能化水平和安全能力。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应对处置能力。制定完善的电力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的流程、职责和措施,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电力企业及相关单位的应急响应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建立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制度,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调配物资,快速恢复供电。例如,北京市朝阳区针对性制定临时供电方式调整措施,预测重点设备热点区域,建立24小时应急管理体系,合理优化应急抢修布点。
优化电力调度机制,提升资源调配能力。完善电力调度制度,综合考虑发电成本、电网安全、环保要求等因素,实现不同电源之间的优化组合与协调运行,提高电力系统的整体效率和可靠性。加强区域间的电力互济合作,通过签订电力互济协议、开展电力置换互济等方式,实现电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共同应对用电高峰。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