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发布PCB行业新规,加速高端PCB发展进程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电子信息司正式发布《印制电路板行业规范条件》(2025 年本)(以下简称《规范条件》)及《印制电路板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2025 年本)两份征求意见稿,这次政策直指行业 “规模大但技术弱” 的痛点,通过多项硬性要求加速淘汰落后产能、集中资源发展高端产品,为电子产业核心环节高质量发展定了方向。这一政策不仅是对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基础能力战略的积极响应,也是解决行业长期存在的同质化竞争困局的重要举措,为印制电路板行业未来发展描绘了清晰蓝图,在多个关键层面引发行业深度变革。
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政策出台恰逢其时,既是对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关于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基础能力战略的呼应,也直击行业长期存在的同质化竞争困局,为印制电路板行业未来发展勾勒出清晰框架,在多个关键层面引发行业深度变革。
全链条监管划定高质量红线
印刷电路板(PCB)作为电子组件的“骨架”,在人工智能时代对其性能的要求日益严苛——要求其具有更薄的厚度、更高的元件密度以及更强的散热能力。特别是应用于AI服务器的PCB,其层数已从传统的不超过10层激增至20—30层,这不仅大幅提升了加工难度,也相应地增加了对高端设备的需求,对PCB行业技术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次政策的发布是对《印制电路板行业规范条件》《印制电路板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修订。《规范条件》从产能控制、技术研发、绿色生产三大维度设立硬性标准,每类要求都配套了具体实施办法和监管措施,形成闭环管理。
在产业布局上,《规范条件》指出,企业及项目需符合环保、规划等法规,禁限区域不新建项目,严控低水平扩产,鼓励产业聚集和 “专精特新” 企业发展。生产规模与技术方面,企业须具备独立生产能力,研发投入不低于营收3%且最少1000 万元,人均年产值不低于 60 万元 ,不同类型产品有明确工艺指标,航空航天、军工等特殊领域企业除外。
而在质量上,《规范条件》要求企业建立质量追溯和检测体系,鼓励参与标准制修订与知识产权保护。智能制造方面,推动自动化升级与信息化系统建设,鼓励达到二级及以上智能制造成熟度。在绿色环保上,需通过清洁生产审核,控制废水等污染物排放,鼓励资源回收、建设绿色工厂,同时节约用地、禁用落后设备,落实环保与应急要求。
薪火私募投资基金总经理翟丹表示,政策的核心在于用行政手段切断低端产能的输血通道,迫使资源向高端领域战略性转移。当前 AI 服务器所需 20 层以上高多层板国产化率仅 30%,核心材料存在 40% 以上缺口,本质上是低端产能过剩与高端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高端PCB发展潜力巨大。
资深企业管理专家、高级经济师董鹏认为,此次发布的《规范条件》如同一盏明灯,精准指引了产业发展的方向,不再让低端产能的“劣币”驱逐“良币”。 AI 服务器对20层以上高多层板的苛刻需求,恰恰揭示了我们产业在高端领域的巨大潜力和迫切性。政策的清晰导向,将以一种“定向爆破”的方式,加速高端产能的补齐。
龙头与高端领域企业迎来发展机遇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政策会加速行业 “洗牌”,技术强、做高端产品的企业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将直接受益,主要覆盖线路板制造、上游材料、生产设备等领域。
“征求意见稿把‘高端缺口’升级为‘准入门槛’,用季度抽查和退出机制锁死低端回流路径,将需求红利、资本红利、政策红利一次性导向头部企业和上游高端材料/设备环节,2025—2027 年 PCB 行业将从‘规模内卷’快速切换到‘技术+资金’双密集的高质量轨道。”中国企业资本联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对记者表示。
在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投资部副主任袁帅看来,在政策与AI红利的双重作用下,行业洗牌速度极有可能超预期。头部企业如沪电股份、胜宏科技已启动数十亿元级高端扩产计划,他们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技术水平和完善的产业链布局,能够迅速响应政策导向,抓住AI发展带来的市场机遇,在高端PCB市场占据领先地位。
与此同时,头部企业也在加速扩产。其中生益电子(688183.SH)在日前审议通过了《关于投资智能制造高多层算力电路板项目的议案》,计划投资总金额约19亿元人民币。
胜宏科技(300476.SZ)在接受调研时也指出,目前公司相关扩产项目均在按计划有序推进中,后续公司将根据自身的战略规划以及业务需求进行产能布局。凭借研发技术优势、制造技术优势和品质技术优势,深度参与核心客户项目合作研发,提前迈入专有技术积累关键期,建立技术壁垒,领先市场量产技术2—3年,已形成较强的技术壁垒与客户黏性,市场竞争力强劲。
董鹏直言,行业洗牌的速度,将远超许多人的预期,甚至可能超出“超预期”的定义。 政策的“指挥棒”作用,与AI技术爆发带来的“乘数效应”叠加,构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变革力量。 头部企业如沪电股份、胜宏科技的巨额投资,并非仅仅是对趋势的响应,更是对未来行业格局的抢占。而中小厂商研发投入的普遍不足,恰恰凸显了其在结构性变革中的脆弱性。 在这场“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加速过程中,缺乏核心技术和资金实力的小微企业,将难以承受技术迭代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面临被整合或退出的风险。 这将是一场残酷的“进化”,但也是行业走向成熟、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的必经之路。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