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车企在华经营战略大转变:研发、市场、供应链三方面寻求突破
7月10日,法国雷诺集团旗下安培与中金私募、杭州资本、杭州高新金投在杭州签署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合伙协议。此次基金合作将在电池、智驾、智舱、软件、具身智能等多个前沿方向进行布局,挖掘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投资机会,构建“技术创新+产业资本赋能+国际验证”的良性循环。雷诺中国董事长兼CEO苏伟铭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多方共赢的合作,突破传统的主机厂与供应商的业务模式,共育开放式创新生态”。
此前,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与东风汽车集团达成协议,成立新公司。新公司注册资本为10亿元人民币,其中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出资60%,东风汽车集团出资40%,将专注于向全球市场出口整车及零部件,特别是新能源车型。不少业内人士称,“日产的全球销售渠道和中国设计的领先产品,将开创合资品牌出海新范式”。
这两则新闻看上去很难产生联系,但背后暗含一个共同的逻辑:跨国车企在华经营理念、战略和模式正在发生重大转变。
跨国车企曾是引领中国汽车产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在全球汽车产业销量增长陷入停滞之际,大众、日产、雷诺等跨国车企抓住中国对外开放的契机,与中国车企展开合资合作。凭借成熟的技术、先进的产品、较强的品牌力以及国际化运营理念,跨国车企在实现开拓中国市场的同时,将全球汽车产销规模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并巩固了自身在产业界的领先地位。
随着电动化与智能化变革加速,以新能源汽车为主要产品的自主品牌崛起,跨国车企的合资合作模式面临新挑战。其突出表现就是,合资品牌市场份额快速下滑和品牌光环渐失。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前6个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攀升至68.5%。这意味着,合资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已从高峰时的近七成跌至三成左右。而品牌光环渐失的背后,则是产品定价权的削弱和溢价能力的衰减。
对跨国车企来说,中国汽车市场的重要性不只是份额问题,还是决定其全球布局成败的关键。因为当前中国不仅是全球产销规模最大的汽车市场,而且已历史性地走在全球汽车产业技术变革的前列,成为推动全球汽车产业竞争格局重塑的主导力量。面对产业技术变革新趋势与市场竞争格局新变化,跨国车企在华经营亟需在研发、市场、供应链等方面寻求转变。
研发转变。长期以来,跨国车企普遍采用的是“总部主导,中国市场本土化执行”的产品研发模式。现在这种产品规划和定义模式,已难以满足中国消费者诉求,也缺乏市场竞争力。中国在电动化与智能化技术变革上的突飞猛进,将倒逼跨国车企将全球研发和决策中心向中国转移,通过中国研发团队,快速作出市场反应和技术创新,降低研发成本,提升研发效率,进而反哺全球市场。
市场转变。从合资车企成立的初衷来说,其产品主要用于满足中国市场需求。不过,随着中国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跨国车企完全可以利用全球营销网络优势,助力在华合资车企有效扩大出口、满足海外市场需求,实现共赢。简言之,就是从原来主要面向中国市场,转变为面向中外两个市场。
供应链转变。在传统燃油车时代,跨国车企在中国建立的供应链相对封闭,部分合资企业一级供应商中,外资零部件企业占比超过80%。电动化与智能化变革正在重构全球汽车产业供应链。通过换道先行,中国已培育出具有核心技术与成本优势的新能源供应链。跨国车企主动拥抱中国供应链,既能带动中国供应链的全球化发展,也能提高自身全球竞争力。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