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只债基恢复机构大额申购,债市流动性充裕
近期,多只债券型基金陆续恢复面向机构投资者的大额申购业务。例如,8月11日,天弘基金公告旗下天弘同利债券(LOF)恢复机构投资者大额申购等业务,涵盖C、D、E、F等4个份额产品。
记者梳理发现,7月份以来截至8月11日,已有19只基金相继发布类似公告,恢复机构投资者大额申购业务。其中,债基占11只,包括东海祥瑞、工银中债1—5年进出口行、广发汇达3个月定期开放债券,以及3只货币市场型基金、3只股票型基金、2只混合型基金。
业内人士分析称,近期多只债基相继恢复机构投资者大额申购业务,是政策面支持、市场环境改善及基金管理人策略调整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转变既反映了债市流动性的充裕与机构配置需求的持续,也体现了基金公司在风险管理与规模扩张之间的平衡考量。
7月份债市交易数据侧面揭示机构资金策略调整逻辑。Wind资讯数据显示,7月份,债市交易活跃度显著提升,全部交易所债券(未到期)总成交额(按全价计)达2.56万亿元,环比增长40.89%,同比增长45.08%。
陕西巨丰投资资讯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投资顾问陈宇恒表示,债券二级市场整体交易频率加快,成交额攀升,机构投资者配置债券资产需求明显增强,市场参与度进一步提高。
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表示,多只债基恢复机构投资者大额申购业务,是基金管理人对当前“低利率+稳增长”环境的主动响应,短期利好债市,但中长期仍需观察政策与基本面的共振效应。
对于此前部分债基限购的原因,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助理分析师王方琳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基金管理人对机构投资者实施限购,可以减少基金对少数机构资金的依赖,降低因机构资金集中进出所带来的管理压力,优化持有人结构,增强基金长期运作的稳定性。
在王方琳看来,机构投资者的资金通常规模庞大,若单一机构占比过高,集中申购或赎回可能会引发产品规模剧烈波动的风险。
“当前,机构投资者对债基的配置需求仍存。”王方琳认为,对保险和银行理财等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机构投资者来说,债基的收益稳定性和低波动性与其对资金安全性和收益稳定性的要求相契合。同时,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机构投资者来说,债基可以对冲权益资产的波动风险,进而可以降低整体组合的波动率。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