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转型期:走出焦虑以长期业绩赢得信赖
转型期的公募基金行业
走出焦虑以长期业绩赢得投资者信赖
中国基金报记者若晖王建蔷
总规模创34万亿元历史新高的公募基金,正面临压力与焦虑。ETF赛道厮杀激烈,主动权益基金在业绩回暖与规模留存间艰难平衡,行业人才流动放缓,个人养老金业务步履蹒跚。业内人士认为,ETF业务需找到特色定位,主动权益基金需重建信任锚点,以长期业绩和风格稳定性赢得持有人青睐,公募基金才可能走向高质量发展。
ETF规模或是决定公司行业地位的“胜负手”,近两年基金行业上演ETF发行大战,但竞争日趋白热化,部分公司已选择“战略转移”。运营一只ETF产品每年的固定费用开支达到200万元以上,规模至少要稳定在50亿元以上,才能保持盈亏平衡。业内人士称,ETF领域的竞争已经出现了分层。
上半年公募基金整体规模创下历史新高,但主动权益基金却出现份额缩水、业绩分化的双重困境。规模方面,主动权益基金总份额缩水幅度约为4%,百亿产品阵营也在萎缩。业绩表现的极端分化,也加剧了主动权益基金的发展竞争。
面对规模缩水与业绩分化的困境,业内人士认为,主动权益基金的突围需在投研体系重构、投资者信任重塑等多维度发力。基金公司可通过构建平台化投研体系实现破局,强化风险管理,重建与投资者的长期信任。
今年上半年,公募人事变动呈现新特征,人才流动放缓,招聘需求减少,绩优基金经理密集离职。业内认为,这并非单纯的短期降本增效,而是行业转型升级中的人才结构调整。
首批养老FOF成立已接近7年,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实施也已满3年,但养老FOF规模近年来持续萎缩,多只养老FOF没能跨过发起式基金成立3年规模必须超过2亿元的关卡,已宣告“出局”。
中国基金报记者陈墨表示,基金行业奋力摆脱“内卷”焦虑,行业正进入“补课”的调整期。基金公司应强化自身核心竞争力,响应监管层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将投资者盈利体验作为核心指标,设定基金行业“反内卷”的方向——追求有质量的增长。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