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内控管理:内审作用与案例分析
蒋春黔(兴发集团独立董事)
自2006年中国企业全面执行内控制度以来,上市公司内控管理逐渐完善,证监会等对上市公司内控管理要求严格。但仍有一些上市公司内控出现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内审不到位或不敢得罪人,因此在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这个环节缺失。
内审在内控管理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是上市公司董事会及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应重视的工作。许多上市公司的内审就是流于形式,管理层也不重视内审工作,而内审部门也怕得罪人,将问题避重就轻,导致内控管理最后把关失守。
内审不作为或缺失的情况:比如*ST龙宇(龙宇退),非经营性占用资金9.18亿元,至今仍有8.68亿元未归还。龙宇已经收到退市通知函。在内控缺失的环节里,不仅是制度执行缺失,内审的监督与发现作用也缺失。
龙宇的内控缺失问题体现在关联交易失控、财务报告失真、监督机制失灵等方面。内审坚持原则,起到维护内控、揭发问题的作用:比如美国世通,其隐蔽的作假,因为内审部门的坚持原则而暴露于世。
新任CEO主持的内部审计确认了会计违规行为。世通的内审起到真正的发现与监督作用,并揭发了相关者的作假行为,最终原CEO及财务总监均被处罚。世通的内审起到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作用,同时也维护了资本市场形象。
内审人员如何做好内审工作?内审人员应做好内部控制制度调查表;在环境控制等方面做好调查;在销售、送货等方面做好内控调查;在发票、货币等方面进行测试、对账及调查;在关联交易中细查审批流程及必要性;认真核对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及时性。
内审人员还应做到正直而聪明。发现问题后,应及时向管理层及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汇报,如果受到阻碍,甚至直接向监管部门汇报。
在上市公司内控建设方面,不能粗心、不能放弃原则,拦住一切违规及风险,才能保证上市公司良好运行,维护内控管理坚实大坝。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