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半年非上市人身险企成绩单:净利大增与利差损考验并存
随着保险公司第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披露完毕,2025年上半年,国内非上市人身险企业交出亮眼成绩单:行业合计实现净利润约290亿元,同比大增超200%,保险业务收入突破7600亿元。泰康人寿、中邮人寿两家头部机构组成“千亿营收”阵营,占行业总量超三成。不过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低利率环境下的利差损压力依然严峻,叠加业务增速分化、投资收益率承压、合规管理挑战等因素,险企精细化管理能力与战略转型成效受到考验。
记者梳理发现,2025年上半年,国内已披露数据的59家非上市人身险企上半年保险业务收入总计已超7600亿元,同比增长约4.7%。净利润端,已披露数据的57家非上市人身险公司净利润共计286.47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83.79亿元大增241.89%。
从全行业情况来看,2025年上半年,保险业(含上市险企)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74万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2.77万亿元,同比增长5.4%。具体到非上市人身险企上,38家险企呈现盈利状态,总额达336.17亿元;剩余21家则陷入亏损,亏损总额为42.7亿元。
从上半年保险业务收入来看,两家险企收入跻身“千亿级”,分别为泰康人寿的1309.73亿元和中邮人寿的1180.72亿元。两家头部险企保险业务收入占非上市人身险企总量的超三成。
另一方面,险企间保险业务收入增速分化明显。泰康人寿上半年保险业务收入同比下滑5.84%,而中邮人寿则实现增长,同比增幅为12.07%。
在22家上半年保险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人身险企中,有8家收入同比下滑,14家同比增长。除泰康人寿外,长城人寿同比下滑8.45%,幸福人寿、泰康养老也分别同比下滑超6%。同比增长的险企中,“外资系”险企大都会人寿以超50%的同比增幅“拔得头筹”。
净利润方面,行业盈利情况整体有所改善。泰康人寿成为唯一一家上半年净利润超百亿元的险企,紧随其后的中邮人寿净利润为51.77亿元。工银安盛、中意人寿、中信保诚三家人身险企净利润超10亿元。
“2014年以来寿险业负债资金成本率快速下降,目前在3.5%左右;但同期国债收益率也快速下降,10年期国债收益率稳定在1.5%左右。保险业主要的大类资产配置就是利率产品和股票,当前的低利率环境对保险资金运用产生巨大压力,相应寿险业的利差损风险化解需要更长时间。”某保险行业专家对记者表示。
有行业分析认为,一方面,传统依赖的国债、高等级信用债等固定收益资产收益率持续下行,难以覆盖寿险产品刚性负债成本,易引发“利差损”风险;另一方面,“资产荒”加剧,优质长久期资产供给稀缺,加剧了长期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
险企也面临着多重考验,成功“守擂”的泰康人寿同时面临保险业务收入同比下滑和行业其他险企的竞争。从披露的经营数据来看,泰康人寿2025年二季度综合退保率上升0.65个百分点至1.43%。投资端,今年上半年,泰康人寿综合投资收益率为2.72%,低于近三年总平均综合投资收益率6.09%。另一方面,公司合规管理也面临压力。
近期颇受市场关注的分红险或将推动缓解寿险业利差损压力。分红险是指保险公司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将上一会计年度该类分红保险的可分配盈余,按一定的比例分配给客户的一种人寿保险。因其“低保底+高浮动”的特点,险企与客户共担收益风险,有效降低险企的刚性兑付成本。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此前公布最新一期普通型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已连续两个季度低于预定利率实际水平25个基点以上,根据相关监管规则,保险行业正式进入预定利率调降、产品切换期。
“从美国及中国香港市场的发展经验来看,分红险繁荣是低利率环境、监管创新与居民财富管理需求升级共振的结果。”国信证券分析师孔祥指出,我国保险行业正处于从“刚兑型储蓄”向“风险共担型保障”转型的关键阶段。
国信证券研报进一步指出,分红险将成为保险行业应对利率下行周期的关键产品。机构指出,本轮分红险发展本质是保险业在低利率环境中构建“负债结构优化-投资能力提升-资本市场稳定”的正向循环,具有一定产品销售壁垒及资产收益相对稳健的头部险企或将受益。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