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商业化遇冷思考:大脑能力不足成痛点
从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再到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松延动力机器人的脚步遍布半个亦庄,宇树机器人的格斗赛也从上海办到了北京。
二级市场对人形机器人概念股展开了追逐。今年以来,Wind人形机器人指数(8841699)大涨41.92%。不过,大热之下,业内人士对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应用前景,也进行着冷思考。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采访多位企业高管、行业专家了解到,“大脑”能力不足导致应用场景受限,仍然是制约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的一大痛点。“举一反三”能力弱,多数人形机器人“小脑”发展不错,但“大脑”发展需提升,软件层面具身智能大模型不完善。
人形机器人中,“大脑”负责决策,“小脑”负责运动控制与平衡,“肢体”负责执行操作。国金证券研报称,当前国内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的智能化水平,处于L2级水平,缺乏自主决策能力。“大脑”能力不足,直接影响机器人泛化能力。
多位受访者表示,当前多数机器人泛化能力有限。机器人“ChatGPT时刻”预计还要5年。目前企业用得更好的,依旧是自动化设备和工业机器人。优必选首席品牌官谭旻提到,人形机器人想要变得更聪明,需要人工智能“大脑”更好地理解现实物理世界。
对于具身智能大模型尚不完善,王兴兴表示,当前相关大模型的架构还不够好,也不够统一。王潜预计未来2—3年间,统一端到端大模型或通用模型将实现较大突破;具身智能大模型迎来自己的“ChatGPT时刻”,预计还要5年左右。
此前,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了机器人“大小脑”发展的目标节点。这为行业技术突破提供了明确的时间框架和方向指引。民生证券统计,当前谷歌、特斯拉、微软等国际科技巨头和科研机构争相入局具身大模型,成果不断涌现。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