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股博弈:估值修复与基本面承压

网络 2025-07-26 03:31:17
股市要闻 2025-07-26 03:31:17 阅读

  在全球经济复苏动能分化、国内货币政策持续适度宽松的背景下,中国银行业正经历一场估值修复与基本面承压的博弈。2025年上半年,银行股凭借低估值和高股息优势走出亮眼行情,但7月以来迎来震荡变化。Wind数据显示,银行指数自7月11日触及高位后回调,至7月22日最低下探,截至7月24日收盘银行指数为7472.23点。

  与银行股股价震荡形成对比的是机构调研热情高涨。Wind数据显示,今年年初至7月24日,42家上市银行被调研总次数为233次,机构调研家数为2116家,创近年来新高。在调研过程中,机构投资者的核心关注点集中在区域银行的信贷投放、资产质量以及分红政策等方面。

  这场“冰火交织”的博弈背后,既是资本对银行股长期价值的笃定,亦折射出对短期净息差收窄、中报业绩承压的忧虑。投资价值引资本青睐,资本对银行股的热情,根植于其投资价值与宏观环境的共振。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今年银行股表现强势,吸引了很多机构调研。

  2025年,银行指数走出震荡上行趋势。资金流向的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东方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主动偏股型基金重仓A股上市银行49.17亿股,比2025年一季度增持6.64亿股,重仓市值640.78亿元,环比增加135.08亿元。被动型基金方面,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被动型基金重仓A股上市银行71.47亿股,环比增加16.23亿股,重仓市值1332.61亿元,环比增加288.32亿元。

  从内外资动向看,北上资金继续小幅增持银行股。南下资金增持力度较大。“银行股是沪深300指数最权重的板块,通过配置银行股能够推动指数回升,有利于推动大盘向上突破。”杨德龙说。

看好基本面拐点机遇,7月以来银行股的震荡回调,引发市场对其短期走势的担忧。分析认为,净息差收窄、中报业绩预期承压是主要诱因。记者注意到,在调研中,投资机构普遍对银行的净息差表现、资本补充情况、资产质量和信贷投放情况很看重。

  谈及近期银行股震荡的原因,星展银行高级投资策略师邓志坚表示,中国的银行业正面临净息差收入下降的风险。7月19日,天风证券研究所银行首席分析师刘杰在报告中指出,复盘历史,银行股股价和基本面长期存在“背离”现象。目前,银行基本面仍然承压,但在市场偏好高股息策略下涨势亮眼。

  对于后市走向,机构普遍持谨慎乐观态度,这种判断建立在对银行基本面拐点的预期之上。在银行资产质量方面,高盛中国金融分析师杨硕指出,银行资产质量或将在2025年迎来拐点。在盈利方面,高盛认为,2025年银行盈利可能仍面临压力,然而,到2026年,银行净息差应逐渐稳定。

  邓志坚认为,银行股普遍在过去2年录得极佳的升幅。其中的原因包括营收和盈利稳定,而且普遍派息率一直保持在30%以上。只是大型银行股在股价增长之后,其股息收益率逐渐回落到4%附近,所以短期内较难吸引更多投资者。

  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正在构建银行股的“安全边际”。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政策托底”效应成为市场信心的重要支柱。刘杰在报告中指出,资金面驱动下的估值修复是本轮行情的核心逻辑,而这一逻辑预计将持续成立并支撑行情延续。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今日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