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六周年:服务硬科技,推动“科技-产业-资本”循环
《科创板日报》7月25日讯(记者郭辉)今日(7月25日),“2025中国科创领袖大会暨科创板开市六周年”盛大开幕。上海证券交易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王泊出席并发表演讲。

王泊称,科创板开市六年来,始终聚焦服务“硬科技”,推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实现“科技-产业-资本”高水平循环,有力支撑科技强国战略及上海“五个中心”建设。
王泊表示,面向未来,上交所将继续锚定国家战略需求和技术变革趋势,推动“1+6”等改革举措落地见效,试点更多创新制度,发挥科创板功能和优势,实现更高水平“科技-产业-资本”循环。
本届大会由上海报业集团指导,财联社、《科创板日报》、上海长三角G60科创集团联合主办。
以下为演讲全文:
当前科技创新加速演进,前沿技术快速发展,对构建资本市场体系提出新要求。科创板开市六年来,始终聚焦服务“硬科技”,推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着力打造创新策源地。
目前,板块已汇聚589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超7.5万亿元,是中国“硬科技”企业上市首选地。科创板“1+6”改革政策发布一个月来,上交所联合有关部门先后在上海、北京等地举办政策宣介会,加快推动改革措施落地。
科创板开市六年来,上交所坚持制度改革、要素配置、生态建设等方面齐抓共进,推动科技创新由点及面加速突破、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互融互促。
一是坚持改革引领,主动加强创新制度供给。
从设立之初构建创新制度体系,到“科创板八条”再到“1+6”改革政策,科创板的六年发展历程,也是探索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国道路的生动实践。
去年以来,上交所在推动“科创板八条”加快落地见效的基础上,研究形成更具包容性、适应性的“1+6”一揽子改革举措。政策明确了在板块设置科创成长层这一改革重点,为优质未盈利企业开辟“培育空间”。
同时,政策推出涉及发行上市、再融资、并购重组、投资端等方面的六大创新举措,包括建立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IPO预先审阅机制以及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等,系统性提升科创板服务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深度和广度。
二是坚持活水浇灌,持续强化全周期支持体系。
六年来,科创板为589家科创企业提供首发、再融资等合计超1.1万亿元资金支持,推动板块研发投入总额连续三年超千亿元,研发强度持续领跑A股各板块;汇聚一批科学家、行业专家及超24万研发人员队伍;累计形成发明专利超12万项。
同时,科创板以链主型企业为牵引,打通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堵点,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链群式”发展,已形成国内最完备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已成为美国、香港之外全球生物医药企业主要上市地。
三是坚持生态建设,不断健全市场功能。
上海证券交易所充分发挥股债联动服务科技创新的优势,已形成较为齐全的债券产品体系。上交所2021年率先启动科创债券试点工作,已累计服务350余家企业发行科创债超1.2万亿元。
上交所以推动典型案例落地为抓手,激发并购重组市场活力,增进产业协同。“科创板八条”发布以来,板块新增披露近120单产业并购,重大资产重组或发行证券的交易单数超以往各年之和。
去年,上交所率先启动“提质增效重回报”专项行动并深入推进,已有近九成公司参与。专项行动带动下,2024年板块回购增持总额创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投资端建设方面,着力培育壮大耐心资本、长期资本。“科创板八条”发布以来,新发布16条科创板指数,指数总数达到32条,境内外跟踪科创板指数的产品规模超2800亿元。
科技和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的有机结合,资本市场具备引导资源要素有效配置的强大功能,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中大有可为。
上交所将继续锚定国家战略需求和技术变革趋势,推动“1+6”等各项改革举措加快落地见效,并推动试点更多创新制度,进一步发挥科创板功能和优势,实现更高水平“科技-产业-资本”循环。上交所将与市场各方同题共答,持续助力科技向新、产业向荣、经济向好。
(文章来源:科创板日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