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六周年:打造新质生产力主阵地与资本市场新生态

网络 2025-07-22 23:30:25
股市要闻 2025-07-22 23:30:25 阅读

2025年7月22日,科创板迎来开市六周年。

六年来,科创板成为国内“硬科技”企业上市首选地,IPO与再融资募集资金合计超1.1万亿元。截至7月22日,科创板累计支持589家公司上市,IPO募集资金9257亿元,再融资募集资金1867亿元,总市值超7万亿元。

受访分析人士认为,科创板发挥了改革试验田作用,促进了A股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改革,有力支持了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科创板六年实践证明,资本市场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关键路径。

打造新质生产力主阵地

六年前,科创板正式开市交易,十余项创新制度先后落地,显著提升了资本市场对科创企业的适配度。比如,注册制率先在此试点并向全市场推广;多元包容的上市标准已让数十家未盈利企业成功挂牌,其中半数上市后实现盈利。

安永大中华区审计服务市场联席主管合伙人汤哲辉表示,科创板的制度改革,使“硬科技”企业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市更加容易、更可预期,发行定价也更加自主。科创板打造出光伏、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新质生产力主阵地。

科创板不仅为科技企业提供融资平台,还促进了资本与科技创新的有效结合,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重构资本市场生态

地域方面,589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分布在全国23个省份。江苏、上海、广东、北京、浙江位列前5位,合计427家,占比超72%。

科创板一系列创新制度落地生根,发行、上市、交易、退市、再融资、并购重组等环节已形成完备丰富的制度供给。科创板六年制度创新,已重构资本市场生态。

开源证券副总裁、研究所所长孙金钜表示,未盈利企业上市、差异化表决权等包容性规则,助推资本市场改革深化;注册制重塑发行逻辑,将审核重心从监管转向市场;催生以专利强度、研发转化率为核心的技术资产定价范式。

投资者结构有待优化

科创板改革在持续深化。6月18日,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将推出进一步深化科创板改革“1+6”政策措施。科创板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制度和生态还在持续完善,目前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市场波动性较大,投资者结构有待优化,当前个人投资者占比较高。市场流动性也存在分化,大市值企业和小市值企业差距拉大。

体量较小、市场地位靠后的公司关注度低、流动性不足。信息披露质量需进一步提高,退市机制执行力度还需加强。

持续引入长期资本

未来,科创板将通过深化改革、引入长期资本、丰富融资渠道以及完善再融资制度等举措,进一步提升包容性与风险防控能力,打造全球科创企业首选上市地。

受访专家提出多项完善发展建议。孙金钜表示,在吸引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优化投资端结构方面,政策仍需持续完善。

汤哲辉建议,扩大科创板ETF覆盖范围,推出科创指数衍生品,引导资金流向中小市值专精特新企业。泰石投资董事总经理韩玮提出多个方面建议,包括进一步深化制度创新,引导国家大基金、央企创新基金等与科创板公司形成“链式投资”等。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