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造假严惩不贷,资本市场监管升级
财务造假“情节特别严重”,金通灵及相关6人被检察机关公诉,面临追究刑责。7月17日,金通灵发布公告称收到检察机关起诉书,显示其及相关6人当以欺诈发行股票罪、违规披露重要信息罪追究刑事责任,成为资本市场“财务大扫除”案例。
2025年以来,因财务造假被证监会行政处罚而实质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企业已达9家,涵盖重大违法类、交易类、规范类及财务类。监管部门对财务造假的处罚密集落地,退市不等于免责,刑事追责与行政处罚并重。
监管打击范围已扩展至全链条,首例“第三方配合造假”处罚落地,标志着“全链条追责”机制取得突破。建制度、加力度、强合作,我国资本市场监管对财务造假的打击不断加码,2024年证监会办理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128起。
政策组合拳构筑长效机制
2024年是严厉打击财务造假里程碑式的一年。新“国九条”明确加大退市力度,配套发布的《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细化四类退市标准,财务造假“退市触点”增多。
2024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六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工作的意见》,提出构建跨部门协作体系,推动行政处罚、刑事追责与民事赔偿“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
监管政策合力加大,严厉打击财务造假不含糊。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观察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于7月1日起正式实施,近期集中出现多起高管因信息披露违规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逮捕的情况,反映了监管部门对资本市场违法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立体化追责系统性治理
财务造假,人人喊打。一系列严惩案例的背后释放出鲜明信号:监管趋严,责任主体扩大,从上市公司“关键少数”延伸至第三方配合机构;构建行政处罚、刑事追责与民事索赔“三位一体”的惩防体系。
2024年,证监会通过多元化渠道发现财务造假线索,查办相关案件128起,重点打击虚构业务、滥用会计政策、第三方配合造假等违法行为。2024年证监会及派出机构共作出财务造假处罚决定61起,涉及责任主体426家,罚没金额51.37亿元。
民事追责机制从“法律条文”兑现为“真金白银”。2024年监管通过多种途径民事追责保护投资者权益,提起各类民事诉讼37件。投保机构对ST摩登控股股东资金占用提起首例代位诉讼,追回被占用资金2.4亿元;泽达易盛虚假陈述特别代表人诉讼首例诉中调解结案,7195名投资者获赔2.8亿余元。
筑牢防惩“三道防线”
财务造假是顽疾,打击防范财务造假需要久久为功。第一道防线是公司治理的基因重塑,上市公司要履行好主体责任,做好公司治理。第二道防线是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切实履行“看门人”职责。第三道防线是市场监管,充分发挥证监会—派出机构—交易所“三位一体”的监管体制优势。
毋庸讳言,当前制度仍有薄弱环节。郑彧认为,要进一步降低投资者和投保机构的维权成本,最大程度提升投资者通过诉讼获赔的实际金额。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