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源大模型崛起:机遇、分化与隐忧
过去两周多,阿里通义千问陆续开源六款模型,某AI公司技术人员董铭因接口变化四次重写脚本。近期,中国大模型重新热闹,多公司紧锣密鼓发布新模型,且以开源为核心,Hugging Face榜单显示,排名前十的开源大模型中,中国占九席。
中国开源大模型以“集群式”崛起,重塑全球AI版图,但也存在隐忧,如模型能力差距未拉开,有“微调内卷”倾向,开发者面临反复调试、兼容成本高等挑战。
中国大模型“横扫”开源榜单
开源与闭源存在争议,今年以前,我国大模型开源与闭源势均力敌,DeepSeek火爆出圈后,更多中国公司选择开源路线。今年7月底,国产大模型迎来开源“井喷潮”,Hugging Face榜单显示,中国开源大模型迎来集体爆发。
天使投资人郭涛表示,中国开源大模型强势崛起源于“数据—算力—场景”构筑的闭环优势。
先发者与后发者的路径分化
8月2日,Chatbot Arena榜单显示,阿里旗下千问3超越部分闭源模型,位列全球第三。与此同时,Meta创始人表示会“谨慎选择开源内容”,被视为转向闭源的信号。工信部专家盘和林表示,后发者倾向开源,中国发展AI最佳路径就是开源。
人工智能资深专家表示,美国AI产业由资本驱动,倾向于闭源,而中国大模型厂商唯有凭借开源才能迅速获得信任,建立开发者生态。但开源并不等于放弃盈利,目前不同的模型厂商都有各自的盈利探索。
光环之下的隐忧与挑战
开源模型越来越“卷”,看似“你追我赶”,实则是缺乏颠覆式创新之下的“微调内卷”与同质化困境。开源中国董事长马越表示,所有领先模型都是基于Transformer架构再创新。
前述人工智能资深专家表示,国产模型进步依赖工程调优,而非训练框架及算法创新。硅谷基准风投公司合伙人Bill Gurley曾评价,中国开源模型组合效应强大,但技术壁垒不足。郭涛表示,模型高速迭代暗含隐忧,需推动统一API接口标准,规避低水平重复建设。
盘和林认为,要真正引领AI范式,基础模型算法创新和算力芯片突破是绕不过去的两大门槛。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