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行业“内卷”危机:破局需规范与创新并行
“价格降低本是行业竞争力的体现,但最近一年完全变味了。”远景集团高级副总裁田庆军坦言,“储能行业再继续‘卷’下去,一定会出问题。”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9491万千瓦/2.22亿千瓦时,较2024年底增长约29%。但锂电储能系统价格三年暴跌近八成,涉储企业陷入“增收不增利”困局。
在国家推动市场竞争秩序优化的当下,这场“野蛮生长”该如何减速,储能产业能否重塑未来?
狂飙下的失速危机
据《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显示,2024年锂离子电池储能占已投产装机的96.4%。但涉储企业叫苦不迭,储能降本进入深水区,加上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无法支撑市场报价惯性下滑。
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统计,2024年锂电储能EPC中标均价同比下降16.07%;锂电储能系统中标均价同比下降47.82%。2025年1至6月,EPC/PC中标均价同比下降24.09%;系统中标均价同比下降29.94%。
业内人士表示,2023年以前,新能源“强配储能”政策催生大量低质项目,电站开发商倾向采购低价电芯,挤压储能企业利润。2023年至2025年,锂电储能系统价格跌去近八成,市场均价已低于成本价,全行业面临普遍亏损。
深耕储能领域的鹏辉能源,其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营收79.6亿元,同比上升14.83%;报告期内净利润为-2.5亿元,同比下降685.72%。对此,鹏辉能源解释称,电池产业竞争加剧,价格内卷狂潮无法遏制,电芯价格逼近甚至跌破生产成本。
一位储能头部企业负责人透露,过去几年,大量资本涌入储能行业,大部分不赚钱,如今纷纷掉头。对于涉储企业来说,融资环境收紧,现金流承压,企业纷纷选择回归理性。
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数据库统计,2025年以来,已有至少15个储能产能类、电站类项目相继终止、延期,涉及的投资资金超百亿元。
“内卷”卷出“外伤”
我国新型储能企业在国际市场表现出明显发展潜力和竞争力。据CNESA统计,2024年中国储能企业全年签约海外订单规模突破150GWh,业务覆盖全球主要市场。2025年上半年,海外订单规模163GWh,同比增长246%,业务覆盖全球50余个国家和地区。
但现实似乎是“同质低价”卷海外。多家企业反映,海外中标价正在快速追平国内市场,许多企业难以赚到合理利润。
“储能电池的安全性关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完善的测试评价标准体系。”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原秘书长刘彦龙说,此前标准体系滞后于产业发展速度,不利于海外市场拓展。
刘彦龙认为,新型储能领域多种技术加速创新迭代,海外储能市场的博弈将更加激烈。
破局需规范与创新“双管齐下”
国际能源署预测,全球储能装机容量到2026年将达270GW左右。对于中国新型储能产业来说,布局海外成为大势所趋。
2024年以来,多个储能行业协会和机构相继召开会议,多家头部企业参与,明确提出反对低于成本价中标等,以行业自律公约倡导“反内卷式竞争”。
CNESA常务副理事长俞振华表示,储能产业正处于关键发展阶段,联盟将发挥纽带作用,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破除行业内卷式竞争。
“现在也在参考原来风电内卷环境下的模式,严格限制低于成本价投标。”田庆军透露,业内已意识到规范市场的紧迫性,一系列规范市场的举措正在推进。
7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为储能行业破解“价格战”困局带来希望。
8月1日起,我国首部强制性国标《电能存储系统用锂蓄电池和电池组安全要求》落地实施,划定了行业生存红线。宁德时代等20余家头部企业产品率先通关。
“依法依规治理无序竞争和发布强制性国标,将给混乱的市场秩序套上‘紧箍咒’。”业内人士期待,后续能尽快明确违规界定和惩处标准,让政策落地有声,切实引导储能行业回归理性竞争、健康发展的正轨。
从企业自身来看,增强内生动力仍是发展的硬道理。上海海优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夏爱民说,一些中小新能源企业应主动转变观念,提升技术研发和运营管理能力。
天合光能联席总裁高纪庆认为,储能正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应加快拓展智能电网、电动交通、数据中心等多元化应用场景,以技术创新为支撑,谋划未来。
“产线是有生命周期的,落后产能将被淘汰。”田庆军表示,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产能的自我优化与平衡,推动行业向更高质量发展。
虽然技术创新是破解盈利困境的关键,但创新思路与创新产品同等重要。田庆军认为,产品只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以远景为例,重点发展交易和构网技术,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径。
相关专家表示,中国储能产业已站在关键转折点。未来还需从制度设计、行业治理、产业协同和金融工具等方面同步破题,才能真正夯实产业竞争力,推动行业在规范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