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业2025半年报:亏损困境待解,调整仍在持续

网络 2025-08-27 15:21:11
市场资讯 2025-08-27 15:21:11 阅读

  新华财经南京8月27日电进入8月末,多家光伏企业接连发布2025半年报。记者梳理发现,光伏行业亏损依旧是全行业面临的难题,行业调整态势明显。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去年下半年以来的行业自律有成效,但企业去库存进度不及预期;上半年“抢装潮”透支市场需求叠加美加征关税,致使国内外需求增长整体呈现放缓迹象;二级市场虽有回暖,但可持续性有待检验,光伏行业深度调整或仍尚未结束。

  多位受访者表示,当前行业困境已非行业自律可以破解,亟需“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协同发力。

上半年全行业困境依旧

  进入8月末,多家光伏企业接连发布2025半年报。以申万宏源行业分类(2021)数据看,截至8月26日,包括隆基绿能、晶澳科技、通威股份、TCL中环、协鑫新能源等光伏龙头企业在内,光伏设备上市公司共有30家已发布2025半年报,其中,20家营收出现同比下滑,15家净利润出现亏损。

  如,隆基绿能营收同比下降14.83%,净亏损25.69亿元,通威营收同比下降7.51%,亏损49.55亿元,晶澳营收同比下降36.01%,亏损25.8亿元,TCL中环营收同比下降17.36%,净亏损42.42亿元,协鑫预亏2.5亿元。

光伏设备上市公司半年报一览

  其中,部分企业亏损出现收窄迹象,如隆基绿能上半年亏损25.69亿元,相较上年同期52.31亿元的亏损额大幅减亏。据该公司财报分析,同比减亏26.61亿元,主要受益于运营提效促进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大幅下降,以及资产减值损失的大幅减少。

  多位受访者认为,尽管上半年一些头部企业亏损出现收窄迹象,但光伏行业深度调整尚未结束。从需求端看,随着“抢装潮”退去,今年下半年行业或面临需求透支产生的负面影响。考虑到当前政府积极推进行业健康发展,供给端的整合优化有望提升。

行业自律初见成效但去库存不及预期

  随着去年下半年以来光伏行业“反内卷”行动的不断推进,行业自律已初见成效。目前光伏产业链的多晶硅现货产品、硅片等价格出现企稳态势,二级市场股交表现亦有回暖,但综合业内观点,目前光伏企业去库存进度仍不及预期。

  在不久前由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主办的“光伏行业2025年上半年发展回顾与下半年形势展望研讨会”上,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用“举步维艰”形容行业形势。他表示,今年上半年,电池片组件的产量增速已下降到15%以下,多晶硅环节出现了自2013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硅片落差超过80%,出现了2007年有统计以来的首次负增长。

  “整体看,去年下半年行业开展自律行动以来,头部企业纷纷响应,积极采取措施降荷减产稳价,虽然产生了一定效果,但‘去库存、去产能’进度依旧不及预期。”协鑫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联席首席执行官兰天石说。

  多位受访者表示,行业自律缺乏强制性,尤其是在企业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点,“软监管”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就在今年7月,某光伏发电项目开标,核算下来中标价仅0.69元/瓦,低于行业生产成本,引起业界广泛质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这折射行业破解“最低价中标”问题的困境。“大企业或能通过减产来维持价格,但中小企业反而会努力吃掉大企业让渡出来的市场份额。而对于光伏电站来说,随着电价改革的推进,收益存在不确定性,也有意愿去控制成本。”

海外市场不确定性增加

  随着国内光伏市场趋向饱和,探寻海外新增长点成为不少企业关注的焦点。但记者采访发现,外部不确定性增加使得不少企业“走出去”顾虑增多。

  王勃华表示,全球光伏市场增速正在放缓,部分传统海外市场装机萎缩,拉美、中东等新兴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但因市场规模较小,对整体增长的支撑作用有限。多位受访者表示,近期美国“大而美”法案取消多项清洁能源优惠政策,特朗普称将拒批风电光伏项目,这对光伏行业产生负面效果,致使企业决策难度加大。

  有受访者表示,受美国相关政策影响,“早年间不少企业布局东南亚规避关税影响,近年来又转战中东,但关税大棒‘穷追猛打’,让不少企业手足无措,若想一鼓作气布局美国,又要面临当地高企的生产成本和高度不确定的政策风险。”

  江苏润阳悦达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已拥有7座海外工厂,该公司董事长陶龙忠告诉记者,依托全产业链和全球化布局,特别是早年间在东南亚、北美等地区的布局,公司电池出货量已连续多年排名全球前五。今年以来,一些国家的“关税大棒”正在重塑已有供应链。“过去的产业链布局是以效率为导向的,但现在政治因素成为必须要考虑的课题,企业正在积极寻找海外合作伙伴,互利共赢。但不管挑战多大,海外仍然是最有价值的市场。”陶龙忠说。

  值得一提的是,肇始于经济领域的争端,已呈现出外溢态势,进而影响全球光伏新技术的研发合作。有受访者表示,近年来,日本、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正大力研发钙钛矿等下一代光伏技术,欧盟也呈现出重启晶硅光伏的动向,但国内外之间的新技术交流合作正面临越来越多障碍,且不仅仅局限于产业界,也存在于学术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国内光伏产业的技术源头都在海外,国内在原始创新环节同海外存在差距。当前国内想从海外获取新技术的难度变得越来越大,切不可盲目自大,忽视新技术蕴藏的颠覆性风险。”

新技术能否成为破局之路?

  面对光伏行业深度调整,不少企业选择依托科技创新进行突围。记者在极电光能看到,该公司正在加速GW级钙钛矿产线的调试优化工作,推动产能、良率提升。

  “相比晶硅,钙钛矿的优势在于原料易得,降本空间大,理论光电转换效率更高,但目前全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效应尚未显现,价格优势还不明显,加之晶硅的白热化竞争把价格压到7毛钱左右一瓦,更影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极电光能有限公司副总裁姜伟龙说。

  不只是钙钛矿。多位受访者表示,当前不少企业正在“押宝”TOPCon、HJT、BC等新一代晶硅光伏产品,但从目前看,不同技术路线各有优劣势,尚未形成行业共识。且当前较低的利润空间也影响了相关配套环节的创新活力。“现在龙头企业都是带着产业链一块‘卷’,压低供应商利润,不利于中小企业的新技术研发。”同享科技董事长陆利斌说。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光伏行业当前发展面临的困难是多种因素叠加造成,光靠新技术很难突破,有待“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的协同发力。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表示,知识产权保护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破内卷”最关键的手段之一,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一天不解决,所有创新型的企业都会受到打击。受访者普遍呼吁,政府应加大对市场的监管力度,重拳打击“虚标功率”“降低品控”等行为,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同时,要积极发挥市场作用,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精准发力,加速行业并购整合。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