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解读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7部门近日印发《食品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为食品企业数字化制定了一系列目标:2027年,重点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80%,规模以上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均达到75%。作为传统优势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食品工业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百姓餐桌,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幸福”,也关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食品企业数字化转型拥有巨大潜力。目前我国重点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3.3%、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72.8%,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框架已初步形成。超大规模的市场需求与不断丰富的应用场景,成为推动转型的重要动力。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个性化产品、品质体验的更高要求,正从需求端倒逼食品企业加速数字化变革。
食品企业数字化转型仍面临多重瓶颈,亟待突破。内生动力不足是首要障碍,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价值认知存在偏差,缺乏主动变革的意愿。产业链协同不畅问题突出,食品工业横跨一二三产业,涵盖原料种养、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流通追溯等多个环节,产业链协同转型不平衡不充分,中小企业往往缺乏上下游协同转型的技术、资本支撑。要素供给短板同样明显,针对食品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服务平台相对缺乏,标准规范、人才队伍等保障体系亟待加强,部分关键智能化设备、成熟软件系统的研发供给能力也有待提升。
数字化转型将带动食品企业全方位创新。通过数字化转型推动模式创新、流程再造与效能提升,能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优化供给水平、打造知名品牌。具体来看,数字化技术可驱动产品设计迭代升级,借助大数据精准捕捉消费者偏好,开发个性化、多元化产品;实现智能调度排产与精益生产管理,提升生产效率与资源利用率;依托物联网等技术构建全生命周期可追溯体系,帮助企业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数字化转型将重塑食品企业的经营模式。比如,在企业供应链管理环节,建立原料生产数字化管理体系,打造从源头到终端的全链条可追溯系统,强化产业链协同效率。随着智能技术渗透率持续提高,企业生产经营将实现智慧化升级与服务化延伸,在降本增效的同时,促进产品供给能力和消费服务能力双提升。
推进食品企业数字化转型需精准施策。要准确分析企业基础条件,实施差异化转型路径,坚持因业施策、一企一策。强化要素保障是关键,需加快培育数字化服务平台,完善标准规范体系,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升关键软硬件自主供给能力。更要发挥工业互联网“串联”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可信数据的流动,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转型,打造区域特色产业智慧供应链,让更多企业共享转型红利。
民以食为天,食以质为本。食品企业拥有“数字大脑”,创新能力、供给水平、品牌价值将实现全方位跃升,既让人民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更丰富、更安全、更优质,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