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半年长三角经济:增长稳、消费暖、结构新
随着上海今天发布“2025年上半年上海市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上半年经济数据已经全部出炉。面对多重压力和挑战,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
增长“稳”
长三角经济的“稳”,首先体现在总量的稳中有进与增速的合理运行上。上半年,三省一市协同发力,为区域经济大盘筑牢根基。
具体来看,上海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222.15亿元,同比增长5.1%,增速与一季度持平,高于上海全年GDP增速5%的发展目标;江苏地区生产总值达66967.8亿元,同比增长5.7%;浙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004亿元,同比增长5.8%;安徽地区生产总值25723亿元,同比增长5.6%。
长三角地区三大产业均保持稳健增长态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撑。安徽工业表现尤为亮眼——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4%,居全国第7位、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第1位。其中,汽车产量达123.6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61.3万辆,双双位居全国首位,成为工业增长的“生力军”。
在国际贸易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长三角进出口展现出超强韧性。今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进出口规模超8万亿,达到8.16万亿元,同比增长5.4%,占同期全国进出口总值的37.4%。
分地区看,今年上半年,浙江出口首次突破两万亿元,达到2.07万亿元,同比增长9.1%,对全国出口增长贡献率达19.8%,居全国首位;江苏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81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2%,增幅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上海市实现外贸进出口2.15万亿元,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电动汽车出口在全国的占比都在10%以上,彰显了“上海智造”的竞争力;安徽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585.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2%,创历史同期新高。
消费暖
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压舱石”,上半年在长三角地区呈现“暖意渐浓”的态势。
上海的消费回暖迹象尤为明显。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60.41亿元,同比增长1.7%,增速比一季度提高2.8个百分点。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显效,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中能效等级为1级和2级的商品零售额增长63.9%,文化办公用品类中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零售额增长1.3倍。

2025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如约而至杨建正摄
以旧换新在江苏与浙江同样成为激活消费市场的重要抓手。上半年,江苏“以旧换新”相关商品(汽车类、家电类、3C数码类、家居类)限上零售额合计增长9.4%,比一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浙江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照相器材、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可穿戴智能设备、智能手机等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速均在60%以上。
安徽消费也在“烟火气”中释放潜力。前5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接待国内游客人次和旅游花费分别增长7.7%、8%。以旧换新商品销售同样增长较快。
结构“新”
开年以来,Deepseek、人形机器人等强势出圈,新质生产力发展备受关注和期待。三省一市因地制宜布局新产业、培育新技术,推动区域经济“含新量”不断提升。
上海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上半年,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9.1%,增速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个百分点。其中,人工智能制造业增长12.3%,集成电路制造业增长11.7%,生物医药制造业增长4.4%。第三产业同样亮眼。上半年,上海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4.6%,金融业增加值增长8.8%,合计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六成。
江苏新兴动能加快发展。上半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1.8%,比一季度提高0.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拉动全部规上工业增长2.7个百分点。
上半年,浙江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速明显快于规模以上企业,其中,算力服务、数据服务、算法模型、智能终端营收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全省工业机器人、半导体分立器件、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新能源汽车、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集成电路等产品产量呈现两位数增长。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可穿戴智能设备、智能手机等商品零售额增速远高于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水平。
安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支撑作用明显。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分行业看,41个大类行业中有32个增加值同比增长,增长面为78%,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7.8%。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数字经济到绿色产业,“结构新”不仅是数据的跃升,更是发展逻辑的转变——以创新驱动替代要素驱动,正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共同追求。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