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AMOLED显示面板成智能手机市场新宠

网络 2025-07-18 21:45:37
市场资讯 2025-07-18 21:45:37 阅读

  近日,Omdia 发布的《智能手机型号市场追踪报告》数据显示,2025 年第一季度,采用柔性 AMOLED 显示面板的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了 1.51 亿台,同比增长 15%。这一增长趋势已持续三年,年增长率稳定在 20% 左右,柔性 AMOLED 显示面板的占比已跃升至 51%,标志着手机显示技术的分水岭到来,正逐步取代传统显示技术。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柔性AMOLED显示面板出货量显著提升,主要是因为消费者对更轻薄、可弯曲的屏幕需求增加;与此同时,随着技术成熟和成本下降,使得更多中高端机型采用AMOLED屏幕。柔性 AMOLED 显示面板将取代传统LCD显示面板,成为主流。

  占比超半

  随着用户对移动设备显示品质、形态创新的需求升级,柔性 AMOLED 凭借独特技术优势成为终端厂商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显示效果层面,柔性 AMOLED 采用自发光像素结构,无须传统 LCD 的背光模组,色彩还原精准细腻。这种显示优势在移动办公、高清影音等场景中尤为突出,成为消费者换机时的重要考量因素。

  与此同时,可折叠特性更是柔性 AMOLED 显示面板的一大亮点。随着折叠屏手机市场的逐渐兴起,柔性 AMOLED 显示面板成为了实现折叠屏功能的核心技术。例如三星的 Galaxy Z Fold 系列和华为的 Mate X 系列折叠屏手机,均采用了柔性AMOLED显示面板,推动了柔性 AMOLED 显示面板在智能手机领域的进一步普及。

  《报告》显示,柔性AMOLED显示面板正迅速成为智能手机的主流显示技术。2025年第一季度,搭载AMOLED显示面板的智能手机已占全球总出货量的63%,较去年同期的57%显著提升。

  产业观察家梁振鹏分析道:“消费者对高端显示体验的需求增长,AMOLED屏幕在色彩表现、对比度和功耗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智能手机厂商为提升产品竞争力,越来越多在中高端机型采用AMOLED屏幕。同时,面板厂商产能扩张和技术进步降低了生产成本,使AMOLED更具价格竞争力。”

  相对而言,搭载LCD显示面板的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已缩减至37%,下降趋势仍在继续。而柔性AMOLED显示面板正逐渐替代旧有显示技术,逐渐成为智能手机市场的主流。

  Omdia高级研究经理Jusy Hong表示:“AMOLED现已稳居智能手机主流显示技术的地位,Omdia预计今年AMOLED在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中的占比将突破60%,到2025年年底总出货量有望超过7.5亿台。”

  深天马方面也称,柔性AMOLED在智能手机渗透率的持续提升是必然趋势,其中随着折叠、LTPO等高端技术产能的释放,预计柔性高端产品的占比将呈增长趋势。

  不过,在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看来,LCD显示面板短期内不会被完全取代。虽然AMOLED在高端市场占据优势,但LCD在成本、寿命和稳定性方面仍有优势,特别是在中低端手机和部分特定应用场景中仍具有竞争力。两者将长期共存,各自占据不同细分市场。

  市场竞争加剧

  随着柔性AMOLED显示面板市场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也将更加白热化。三星显示一直是AMOLED领域的领军企业,但近年来,中国面板企业加速技术突破与产能建设,京东方、深天马、维信诺等企业积极布局,形成了与国际巨头竞争的产业格局。

  京东方方面日前表示,其成都工厂生产的第8.6代AMOLED生产线项目提前4个月开始工艺设备搬入,标志着该产线由建设阶段开始向产线运营阶段转换。深天马方面也表示,2024年,公司柔性AMOLED智能手机业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AMOLED手机业务营收同比快速增长,盈利能力得到明显修复,2025年,预计柔性OLED技术在手机端的渗透会继续提升。

  Omdia也指出,柔性AMOLED显示面板的快速普及主要得益于中国显示面板厂商的产能扩张。根据《智能手机显示面板供应链数据库》显示,2024年中国厂商的AMOLED显示面板出货量达到3.64亿片,较2023年大幅增长超1.2亿片。

  对此,张新原表示,显示面板厂商之间的竞争确实会更加激烈。随着中国厂商的技术不断突破和产能提升,市场份额持续扩大,韩国企业的领先优势正在缩小。未来竞争将不仅体现在价格上,更会聚焦于技术创新、产能规模和供应链整合能力。这种竞争将推动整个行业加速发展,最终受益的是消费者。

  梁振鹏认为,中国厂商通过持续的技术投入和产能扩张,正在缩小与韩国厂商的差距。未来竞争将集中在技术创新、良率提升和成本控制等方面。市场可能会形成多强并立的格局,而非一家独大。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