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大健康线下渠道变革:中药药企加码布局,连锁药店转型“混业化”
财联社7月18日讯(记者张良德梁祥才实习记者代嘉然)受行业政策、人口结构以及消费习惯的改变等影响,近两年,医药与大健康的线下渠道发生了较大变化。在连锁药店收缩门店数量并尝试转型“混业化”经营的同时,中成药生产企业为了拓展其大健康产品的销售渠道,加强了线下门店的布局。
中国医药健康发展促进(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药配方颗粒行业联盟秘书长孙跃武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中药生产企业在近几年对大健康业务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一方面,药品准入难度提升,且集采、医保药品利润有所降低;另一方面,大健康产品类似快消类产品,市场化运作准入门槛较低。
而连锁药店的“混业化”经营也渐成趋势,张仲景大药房副总经理吴承杰表示,“健康食品在店内和其他商品几乎没有冲突,如果条件允许,药店可以积极尝试,这是纯增量业务。”
中药药企:加大线下门店布局,推广大健康产品
近两年,中药生产企业和医药流通企业对药食同源类产品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多家中药药企加大了对自有大健康产品线下门店建设的力度。
2023年,亚宝药业(600351.SH)董事长任武贤曾表示,将投资上亿元建设500家亚宝生活馆。财联社记者致电亚宝生活馆加盟电话,对方表示,目前亚宝大健康生活馆在全国已有3000多家,今年计划增加到5000家。
广誉远(600771.SH)今年推出了“养生精品中药千店50亿蓝图”计划,公司董事长李晓军表示,将加强对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门店建设工作。
以岭药业(002603.SZ)的“以岭健康馆”目前已开设多个线下门店,主要销售公司津力旺、怡梦等大健康类产品。公司工作人员表示,“今年公司领导加大了对大健康业务的重视,开始建设线下门店。”
除上述几家公司外,振东集团、修正集团等公司也在开展中药大健康产品的线下门店招商工作。
不过,财联社记者注意到,部分公司的大健康产品采用委托加工的方式进行生产,市场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
连锁药店:战略收缩+混业化经营
与中药企业大力增加门店投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连锁药店的经营在近两年步入了“收缩期”。
头部企业如大参林(603233.SH)、老百姓(603883.SH)等上市连锁药店企业的门店数量在下降。财联社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大参林证券部,其工作人员表示,“这两年关闭药店数量1000出头,部分门店业绩表现不佳,出于整体门店规划调整的需要做出关店决策。”
根据中康CMH数据,2024年全国零售药店闭店数量分别为6778家、8791家、9545和14114家,各季度净新增分别为9257家、6322家、2847家和-3395家。业内预期2025年,零售药店关店情况将更加严重。
除闭店外,部分线下药店还存在缩小经营面积的情况。
财联社记者看到今年以来神威大药房、益丰药房(603939.SH)旗下的新兴药房、华北制药(600812.SH)旗下的华药大药房等多家连锁药店开始缩减旗下门店经营面积。
而在压减店面经营面积的同时,药店增加了中药保健类产品的销售面积。财联社记者在多家药店发现,店内增设了保健食品销售专区和预包装食品销售专区,药食同源类产品明显增多。
不过目前药店销售药食同源食品仍处于探索期。对此,吴承杰表示,“健康食品的培训是必要的。舒适的口感、亲民的价格,加上药店工作人员对中药养生的认知,会使健康食品的销售变得特别简单。”
张仲景大药房内增设仲景食品销售区图片来源:财联社记者梁祥才/摄
多家连锁药店企业已将药食同源类产品看做公司未来转型的突破口。一心堂(002727.SZ)去年初调整经营范围,增加了食品销售(仅销售预包装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等内容;达嘉维康(301126.SZ)今年在原经营范围中增加食品销售(仅销售预包装食品)、保健食品(预包装)销售等。
(文章来源:财联社)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