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修复制度完善:统一规范与高效便捷
信用修复,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制度安排。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信用修复制度的实施方案》,通过多方面举措构建统一规范、协同共享、科学高效的信用修复制度,更好帮助失信主体高效便捷重塑信用。
统一完善制度
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信用修复制度对于失信主体重塑信用、获得社会信任,优化营商环境,均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然而,信用修复“政出多门”的状况,直接影响信用修复的效能。
《实施方案》着力推进信用信息标准的统一化建设,统一信用信息公示平台,要求“信用中国”网站集中公示各类公共信用信息,避免信用信息“多头公示”等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品牌与社会信用研究中心主任刘瑛表示,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公示标准,有效解决了此前各部门、各地方信用信息公示规则不一致导致的制度碎片化问题。
《实施方案》进一步强调信用信息分类管理、清单管理的重要性,构建了将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失信信息按照不同条件进行修复的制度规范。
“这充分体现了信用修复对多样化的失信行为分类化、精细化管理的治理理念,有效纠治信用修复运行‘一刀切’问题。”厦门国信信用大数据创新研究院院长曾光辉说。
高效优化流程
企业在受到行政处罚或者被列入严重失信主体名单、异常名录等情况下,经营活动将受到影响。因此,信用主体有进行信用修复的强烈意愿和需求。
按照信用修复便利化要求,《实施方案》优化了相关操作流程,简化信用修复申请材料,鼓励行业主管部门通过本部门信息系统直接获取证明材料,鼓励推广“两书同达”模式。
压实信用修复办理责任,“信用中国”网站收到信用修复申请后,及时推送给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办理修复。
健全异议申诉处理机制,信用主体对信用信息公示内容、公示期限、信用修复结果等存在异议的,可以通过“信用中国”网站或直接向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提起异议申诉。
协同提升效能
《实施方案》明确了信用修复办理期限,“信用中国”网站一般应当自收到信用修复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反馈信用修复结果。
《实施方案》提出,协同推动破产重整、破产和解企业高效修复信用。重整计划或和解协议执行期间,企业持人民法院出具的批准重整计划或认可和解协议的裁定书提出信用修复申请,行业主管部门可以通过暂时屏蔽相关失信信息、添加声明、更新信用评价结果等多种方式积极帮助企业暂时恢复信用。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