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海洋经济: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崛起
黄海之滨,渤海之畔,一股深蓝色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齐鲁大地的经济版图。
2024年,山东海洋生产总值历史性突破1.8万亿元大关,高居全国第二,同比增长6.1%。这不仅是一个数字的跃升,更是山东向海图强数十年如一日深耕细作的结果。
从浅蓝到深蓝,山东蓄势已久。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山东便率先提出建设“海上山东”的构想;进入新世纪,山东规划建设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经略海洋这条航道上,山东是思想解放的引领者,更是奋勇突破的先行者。
“山东最大的优势在海洋,最大的潜力也在海洋。”山东省委书记林武的这句话,点明了山东发展的核心密码。如今,这片沃土正承载着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使命,书写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蓝”大文章。
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山东海化纯碱厂,每年有超过300万吨的纯碱从这里走向世界,产量约占全国的1/10。今年3月,投资近2000万元的“零手动”一期项目顺利上线,实现了生产操作的智能化升级。“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正成为这座老牌国企的新目标。
山东的智慧在于,它没有将这些“老家底”视为包袱,而是通过技术革新与模式创新,让其焕发勃勃生机。放眼齐鲁大地,从渔业到港口,传统优势产业正通过转型升级焕发新生机。
以渔业为例,山东大力发展深远海生态养殖,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总数达71处,占全国38.1%;在海洋油气开发上,2024年海上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再创新高;在海洋船舶工业上,增加值较2020年增长近一倍。
自2019年整合组建山东省港口集团以来,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5年连跨6个亿吨台阶,2024年更是完成20.7亿吨,高居全国首位。
山东省委海洋办常务副主任张建东介绍,2024年,山东全省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等11个传统产业共实现增加值7510亿元,同比增长6.9%,占全省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93.1%。
新兴产业“新枝”结硕果
如果说传统产业的升级是山东海洋经济的“压舱石”,那新兴产业的壮大则是引领未来的“新引擎”。
在烟台,全省单体最大的裕龙岛海水淡化工程已建成投产,万华(蓬莱)海水淡化项目一期竣工投产,建成海水淡化运营项目28个,总日产能突破30万吨;国内交付的半潜式钻井平台75%在烟台制造。同时,这里还聚集了50多家海洋生物医药企业。
传统工业重镇潍坊,在海洋新兴产业上同样迸发新机。潍柴重机船用中速柴油机入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豪迈集团成为亚洲唯一水下连接器供应商。在海洋新能源领域,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300万千瓦。
张建东介绍,目前全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等4个新兴产业共实现增加值558.6亿元,同比增长7.3%。自2018年以来,全省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累计增长64.8%。
一串亮眼的数据背后,是一系列高水平的技术突破:国产化率超95%的第四代自升自航式风电安装船在烟台交付;国内首套深远海漂浮式光伏平台“黄海一号”正式运行。
科技创新驱动“蓝色”经济
传统产业的持续升级与新兴产业的茁壮成长,核心密码在于科技创新。
记者从山东省科技厅了解到,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山东从聚焦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三方面发力。
在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上,山东推动崂山国家实验室顺利转段,成为海洋领域全国唯一国家实验室,建成全球领先的超算大科学装置。
山东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山东围绕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开展五大创新行动,实施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60余项,启动智慧港口等科技示范工程3项。
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方面,山东完善科技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海洋生物、海工装备等涉海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2024年,全省海洋工程领域技术合同成交额超25亿元。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