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育儿补贴制度:2025年起全面实施,惠及千万家庭
全国性的重要民生政策——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下称“方案”)7月28日公布:2025年1月1日起,无论一孩、二孩、三孩,每年均可领取3600元补贴,直至年满3周岁。对于方案明确一孩、二孩、三孩均可领取补贴,人口专家表示,方案将补贴前移,有利于巩固一孩“基本盘”。
方案明确,育儿补贴按年发放,中央财政按比例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予以补助。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最近三年(2022年至2024年)全国出生人口合计约2812万人,按照每人每年3600元补贴金额计算,合计一年需要财政补贴资金约1012亿元。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姜全保分析,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在国家育儿补贴制度的基础上,各地因地制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本地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出台补贴政策。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施正文表示,实施婴幼儿育儿补贴制度对于保障改善民生、营造生育友好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每年惠及2000多万个家庭
根据方案,2025年1月1日前出生、不满3周岁的婴幼儿,也可享受政策,仍可按月数折算领取相应补贴。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是一项全国性的重要民生政策,面向育儿家庭全国范围全面直接发放现金补贴,将助力降低家庭生育养育成本,预计每年惠及2000多万个婴幼儿家庭。
家住武汉的樊女士去年10月生了二孩,当她看到国家育儿补贴方案后,估算了下自己因此可以总计领取育儿补贴1万元。方案明确,育儿补贴由婴幼儿的父母一方或其他监护人按规定向婴幼儿户籍所在地申领,主要通过育儿补贴信息管理系统线上申请,也可线下申请,各省份结合实际确定具体发放时间。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表示,育儿补贴方案确定并落地有利于减轻居民的育儿负担,一方面促进生育,另一方面提振消费。据新华社报道,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宋健介绍,从国际经验来看,较早进入低生育社会的发达国家大多采取了发放育儿补贴的方式进行生育支持。
中央地方共同承担补贴资金
根据方案,育儿补贴按年发放,中央财政按比例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予以补助。地方可根据财力适当提标,提标部分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自行承担。方案同时要求,要做好衔接规范,各省份在市级行政区域内执行统一的育儿补贴政策及标准。
施正文表示,每年3600元补贴是国家基础标准,是考虑到各地财力状况而在全国统一适用的标准。罗志恒表示,育儿补贴采取中央与地方按照东中西地区分比例承担,既考虑了要调动地方积极性,又考虑了区域财力差异。
方案未明确具体分担比例数值,不过从此前一些民生领域补助资金的中央与地方财政资金分担方式来看,西部地区中央财政承担比例最高,多数为80%,地方财政承担剩余的20%;中部地区中央财政补贴比例多数为60%,地方财政承担剩余的40%。而财力雄厚的东部,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各承担50%。
施正文表示,现行个税中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专项附加扣除是从税收扣除方面的保障措施,但其不足是低收入家庭享受税负降低的效果要低于高收入家庭。育儿补贴具有普惠性和平等性,各类收入家庭均可以享受,尤其是低收入家庭更为受益。
辽宁大学地方财政研究院院长王振宇表示,育儿补贴在央地两级政府间的财政分担机制逐步清晰,但省市县各级政府间将如何分担,还是未知数。
鼓励生育还需综合施策
在专家看来,鼓励生育是一套组合拳,需要长期、综合施策。姜全保说,发放育儿补贴是直接经济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压力。在育儿补贴之外,鼓励生育还需要综合施策。7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有关举措。
国新办7月24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医疗保障局局长章轲介绍,31个省份和兵团都将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全国有近六成统筹地区将生育津贴直接发放给参保女职工。此外,在当前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需要社会多方形成合力,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第一财经记者梳理,自2021年以来,已有超过十家知名企业发布了鼓励员工生育的举措,包括名创优品、携程、去哪儿等。这些企业的措施主要集中在对生育员工进行现金补贴以及延长产假等方面。
罗志恒表示,财政资金投资于人的落地信号意味着与人相关的医疗、教育和养老等也可能加大力度。未来还需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金,推动“国资—财政—社保”联动改革,增加国资上缴财政的比重并专项用于社保建设,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缓解后顾之忧。
展望未来,董玉整说,育儿补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应持续优化完善。随着经济社会水平的提升,应逐渐形成完善生育补贴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联动机制,充分调动各地的积极性。
方案也提到,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建议,评估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做法、完善政策措施。
王振宇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此次方案明确,育儿补贴由婴幼儿的父母一方或其他监护人按规定向婴幼儿户籍所在地申领,基于户籍地进行补贴,其好处是易于操作。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