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违规无所遁形 监管引导行业正本清源
私募违规行为逐渐“无所遁形”。近日,海南、四川、深圳等地证监局频频出手,对违规私募采取行政监督管理措施。据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25日,今年以来各地证监局点名了上百家私募违规行为,中基协发布纪律处分书超200张,年内注销私募超600家。
业内人士称,今年以来监管进一步引导私募规范发展,行业优胜劣汰显著加速,未来私募管理人不仅要提升专业水平,还需严守合规底线,否则将面临出局窘境。
违规私募频频被点名
7月21日,深圳证监局披露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君创基金存在未按规定为私募基金办理基金备案手续情形。君创资管存在未履行谨慎勤勉义务等情形。深圳证监局对二者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

海南证监局披露信息显示,海南琢之堂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存在从事与私募基金管理相冲突或无关业务等违规行为,因此对其采取责令改正措施,并记入资本市场诚信档案数据库。

7月9日,四川证监局发布对成都富坤盈创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行政监督管理措施决定,主要原因系其存在未严格履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义务等多项违规行为。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25日,今年以来已有超10地证监局对上百家私募违规行为进行了处罚。
监管引导私募正本清源
除了行政处罚,今年以来监管多方面出手打击私募违规问题。中基协公示信息显示,截至7月25日,今年以来中基协针对私募及其从业人员开出的纪律处分书达232张。与此同时,今年以来注销私募数量达673家。
另外,今年多地监管开展了私募自查,且审查力度进一步提升。上海、广东、浙江、贵州、河南等多地证监局下发了私募自查自纠工作通知。
“从内容来看,今年自查要求与以往变化不大,重要的是增加了抽查。”一位上海私募从业者坦言。
优胜劣汰加速
监管引导下,私募优胜劣汰不断提速。“现在被中基协或者证监会点过名的私募,基本拿不到钱。”一位资深私募市场人士直言。
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19756家,管理基金规模20.26万亿元。而在今年初,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共计20289家,管理基金规模19.91万亿元。
业内人士称,如今行业正处于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迈进的重要转折期。私募管理人需重新审视并不断优化自身的合规风控体系。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