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利指增策略:量化掘金潮涌动下的配置新选择

网络 2025-07-17 17:00:47
证券研报 2025-07-17 17:00:47 阅读

  在高股息资产持续走强背后,一类“小众量化策略”产品正在吸引投资者的目光。

  随着银行股等红利板块持续强势上行,市场对“高股息、低波动”资产的追逐已从个股蔓延至量化策略领域。聚焦红利指数的私募量化指数增强策略产品正迎来资金关注。综合多家头部私募及渠道反馈,近期投资者对该策略产品的问询量与认购意愿显著攀升,一场围绕红利资产的量化掘金潮悄然涌动。

渠道认购升温头部私募抢滩布局

  “今年红利指增策略产品的募集规模相比量化选股和中小盘指增产品,总量仍偏低。”念空科技总经理王丽坦言。但市场风向正在转变——随着中小市值指数阶段性冲高,机构投资者与家族办公室开始调仓布局,相关产品申购量呈明显提升态势。

  渠道端的火热更具象。上海某券商财富负责人向记者透露,近一个月,咨询私募红利指增产品的高净值客户环比增加超三成,部分新品在预路演阶段即售罄。华南某头部私募的市场负责人补充证实,其主打红利低波策略的新产品募集反响超预期。

  前海钜阵资本首席投资官龙舫表示,这场布局热潮是无风险利率持续下行引发的“资产荒”背景下,资金对确定性收益的集中追逐。

策略内核揭秘

  当资金涌入红利指增产品,其与传统宽基指增的差异成为关注焦点。融智投资FOF基金经理李春瑜称,两者在策略流程上并无本质差异。新方程量化投研总监张锦升也认为,两者底层模型框架存在高度相似性。

  真正的分野藏在细节深处。在因子构建层面,红利指增策略将“股息率、低波动”置于策略核心。龙舫观察到,部分头部机构正运用机器学习技术动态优化股息率、现金流稳定性等因子权重。王丽补充表示,一些量化机构通过引入大模型处理的另类数据因子,与纯量价模型形成互补优势,能够精准捕捉优质高息个股。

  在组合管理层面,行业约束差异尤为关键。龙舫称,传统策略通常严格限制行业偏离以控制跟踪误差,而红利指增策略允许更高集中度。交易节奏也呈现分化特征,李春瑜表示,因侧重股息率等基本面因子,红利增强策略的换手频率显著低于量价驱动的宽基指增。

  独特的策略基因造就鲜明优劣格局。低波动、小回撤的防御特性是红利增强策略的显著优势。此外,其策略容量优势同样突出,契合机构及超高净值客户的基础配置需求。

  硬币的另一面是进攻性短板。基本面因子主导叠加低换手特征,导致超额收益空间相对受限。龙舫特别提示:“上市公司分红政策变动将直接影响策略效能。”

配置逻辑再审视

  面对“历史低回撤高涨幅”的业绩光环,红利指增策略是否堪称完美配置?王丽坚持其长期配置价值,强调策略承载大资金能力与稳健表现的双重优势。龙舫与李春瑜明确表示,不存在万能解药,不同策略和不同资产的选择,需紧密结合投资需求与市场周期特征。

  龙舫直言,在市场低迷或震荡中,红利指增策略的回撤控制优势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当市场进入成交活跃的上涨阶段,其超额收益空间将明显受限。张锦升强调,该策略仅适合风险承受能力极低、核心诉求为波动控制的特定群体。

  在具体配置实践中,张锦升建议,普通投资者关注中证500、中证1000等宽基指增产品;低风险偏好者可配置红利指增构建防御核心;进取型投资者则可考虑高波动量化选股策略。对于管理人筛选,需把握关键维度。龙舫提出,应重点考察超额收益的幅度稳定性与风控体系完备性。

  在资产配置上,李春瑜建议,投资者可以考虑以宽基指增为“核心”资产,搭配红利或成长指增作为“卫星”配置。龙舫从择时角度建议,需综合评估指数估值水位与行业分布特征。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今日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