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公募化改造困境:规模缩水、牌照难求与营收承压

网络 2025-07-16 17:51:08
证券研报 2025-07-16 17:51:08 阅读

目前,券商公募化改造大集合产品规模较峰值缩水过半,超八成集中于货币型产品。公募牌照审批停滞,多数无牌券商资管陷入被动,参公大集合产品面临清盘、移交或转私募,管理规模下滑,相关机构营收承压,还可能引发客户流失、投研团队不稳等连锁反应。行业洗牌中,头部凭牌照优势转型,中小券商生存空间遭挤压。

3500亿元规模中超八成是货币型产品

Wind数据统计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存续的大集合公募化改造产品共计268只,合计规模约为3500亿元,较几年前规模高点约7000亿元已经砍半。

从产品分布来看,这268只产品涉及37家券商。其中,13家券商的相关产品规模超过100亿元。广发资管和银河金汇规模领先,存续的大集合公募化改造产品规模均超过30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存续的3500亿元大集合公募化改造产品中,货币市场型基金占据主导地位,规模为2846.07亿元,占比逾八成。其次是债券型和混合型,二者存续规模分别为454.27亿元和185.32亿元。

从市场表现来看,今年上半年,A股市场震荡上扬,这268只产品中,有253只录得正收益。其中,14只产品的收益率超过15%,大多数为灵活配置型和偏股混合型产品。

公募牌照审批停滞

私募业务增速趋缓,叠加大集合产品到期潮逼近,券商资管对公募牌照的战略价值愈发重视。2013年公募牌照放开后,东方红资管率先拿下公募基金业务牌照。此后数年,浙商资管、国都证券等10余家券商或其资管子公司陆续获批公募牌照。转机出现在2022年5月,证监会发布新规,优化公募基金管理人牌照准入制度,允许同一集团下证券资管子公司等专业资管机构申请公募牌照。

新规落地后,行业迎来新动向。2022年以来,国联证券、国信证券等近10家券商宣布设立资管子公司,多数瞄准公募牌照。不过,受监管审批节奏影响,截至2023年11月兴证资管获批后,券商资管再无新增公募牌照发放。截至2025年5月,仅有14家券商及券商资管取得公募牌照。

对券商资管而言,无公募牌照犹如折翼之鹰,无法公开向不特定社会公众募集资金,业务局限于高净值人群和机构客户的私募市场,在客户覆盖广度、资金规模潜力、销售渠道便利性及大众品牌建设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

规模下滑

由于缺少公募牌照,参公改造的大集合产品将选择清盘、移交或转为私募,这对券商资管的规模指标是减分项。

从规模来看,据中国银河2024年年报,资管公司银河金汇2024年末受托资产管理规模为851.90亿元,产品数量235只。其中,集合资管规模618亿元,单一资管规模230亿元,专项资管规模4亿元。

Wind数据显示,除3只已计划转为私募外,现存的银河水星现金添利等2只参公大集合产品,在2024年底的规模仍达到了315亿元,占集合资管规模的一半。

截至2024年末,广发资管资产管理总规模2535亿元,其中集合资产管理规模1544亿元。其现有的10只大集合产品同期规模316.77亿元,占公司受托资产总规模的12.5%。

截至2024年末,光证资管受托资产管理规模3114亿元,旗下现存的13只大集合产品同期规模311.01亿元,占公司总规模的10%左右。

明年营收承压

与此同时,多位券商资管人士指出,大集合产品虽然规模占比看似不高,但整体创收能力更强。未来这类产品若清盘或移交给公募基金公司,将给资管公司带来更大的经营压力。

从各家公司现有参公大集合产品的管理费收入来看:银河金汇资管旗下现存的2只大集合产品,截至2025年3月底总规模约305亿元,2024年管理费收入合计约为2.36亿元,占其总收入的比例或超过40%。

光证资管13只参公大集合产品同期管理费收入2.3398亿元,在其2024年6.75亿元营业收入中占比超30%。

尽管各家统计口径可能存在差异,但上述数据已清晰表明,参公大集合产品的管理费收入在部分券商资管当年度总收入中占据相当可观的比重。

此外,前述沪上某券商资管人士指出,券商资管参公大集合产品清盘或移交,会直接导致管理规模与收入收缩,迫使资源重新分配,同时容易引发客户流失与信任度下降,伴随合规风险,还可能冲击投研团队的稳定性。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