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再融资市场爆发,新经济企业成主角

网络 2025-08-13 01:35:51
股市要闻 2025-08-13 01:35:51 阅读

  证券时报记者钟恬

  今年以来,港股再融资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据港交所数据,截至8月6日,总共有240多家港股公司实施再融资,涉及金额达1839亿港元,是2024年全年再融资额的2.17倍。

  从行业分布看,新经济领域的代表企业是配股融资的绝对主力,比亚迪、小米集团、药明康德等头部企业募资规模领先。在资金端,主权基金、长线基金、知名私募等机构投资者深度参与。这场由新经济领舞、机构资本主导的配股热潮,既体现市场对优质企业的认可,也彰显了香港资本市场的独特优势。

  机构投资者深度参与

  8月7日,药明康德公告完成7380万股H股配售,募资76.47亿港元。募集资金中90%用于全球业务布局及产能建设。药明康德表示,此举将强化其全球竞争力,支持长期战略发展。参与此次配售的机构中,不乏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等知名主权基金。

  从这波港股配股融资热潮来看,新经济领域代表企业成为绝对主角。比亚迪以433.83亿港元的配售金额位居榜首,小米集团紧随其后,募资426亿港元,药明康德则跻身前三,这3家企业的融资总额占今年港股配股总金额的约50%。前三名之后,地平线机器人、众安在线、中国儒意的募资额均超过30亿港元。商汤、优必选、晶泰控股等“硬”科技企业的募资额也居于前列。

  主权基金、长线基金、知名私募等各类机构投资者的密集参与,成为港股再融资市场最引人注目的风景线。

  其中,知名长线基金无极资本近期动作频频,拟以13.08亿港元投资第四范式,持股4.98%;完成以25亿港元投资商汤,持股4.31%;同时拟以39亿港元投资中国儒意,持股7.51%。据了解,无极资本于2025年4月取得阿布扎比金融牌照,双总部位于中国香港及阿布扎比,旗下管理多只一级、二级基金,尤其是在中东资本的加持下,在资本市场长线布局。

  比亚迪433.83亿港元的闪电配售,吸引了全球众多顶级长线投资者、主权基金及中东战略投资人参与,其中,阿联酋的Al-Futtaim家族办公室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入局,认购金额达35亿港元。据介绍,Al-Futtaim企业集团总部位于阿联酋,是当地最顶尖的集团之一,业务范围广泛,包括汽车、金融服务、房地产、零售和医疗保健等,与超过200个国际品牌在中东和东南亚地区的超过20个国家合作。

  艾德金融高级分析师刘宗武认为,今年港股配售主要在机构间进行,显示国际资本对国内新经济代表企业的前景普遍看好。

  资深市场人士桂浩明认为,机构资金的介入解决了企业融资需求,也有助于稳定公司股价、改善持股结构。一般来说,长线投资者和大型机构投资者占比越高,公司股价越容易保持稳定,也能更好地提振投资者信心。

  有望获得战略协同

  证券时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认为,对配股企业而言,这些机构投资者的加入,除了资金注入外,还会带来远超募资本身的战略价值。

  在华大证券CEO、首席宏观经济学家杨玉川看来,知名投资机构能带来多重潜在价值:增强市场对企业前景的信心,吸引更多关注;助力公司完善治理、提升透明度;凭借自身资源为业务牵线,提供发展建议。尤其在新经济领域,我国企业已有先进技术与产能,正处全球拓展关键期,借助知名机构可快速熟悉当地市场、建立合作,少走弯路,机构还能凭借广泛的技术合作,为企业的技术方向提供建设性意见。

  “机构投资者的入驻能扩大公司在相关国家的影响力。比如中东主权基金的投资,能让公司在当地获得更多关注,这对产品出海和海外市场扩张都有积极意义。”桂浩明说。

  以比亚迪为例,公司称,将与 Al-Futtaim 企业集团升级为战略伙伴关系,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深化协作,以区域合作为基础探索增长机遇与协同效应。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领军者,比亚迪正加速国际化布局,截至2024年底,其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全球6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热销多国。比亚迪表示,本次融资将助力其推进新能源汽车国际化战略,加速海外产能、渠道及品牌建设,推动出海业务跨越式增长。

  长线资金的加码参与更为新经济企业的技术研发注入“定心丸”。以无极资本为例,其不仅参与商汤的配售,近日还与商汤及从其分拆出来的曦望Sunrise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据介绍,三方将共同探索更多战略协同路径,包括构建具身智能与数字金融领域的算力底座、推动AI芯片全球化落地、协同推动AI资本生态建设等。

  刘宗武认为,主权基金与长线资本与新经济企业的合作,有望成为后者实现全球化跳跃的杠杆。随着国际资本增配中国资产趋势强化,技术领先型公司的成长路径将从“烧钱扩张”转向“资源协同型增长”,最终重塑港股新经济板块的竞争格局与价值中枢。

  股权稀释成痛点

  大规模配股融资在为企业注入发展动力的同时,也引来部分投资者因股权被稀释而产生的不满。

  “再融资必然导致股权稀释,关键看影响程度。”桂浩明分析,若发行价高于净资产,实则能增厚每股净资产,对全体股东有利。尽管可能摊薄每股收益,但公司若借此实现快速增长,两三年甚至更短时间便可弥补。

  杨玉川则认为,配股的核心在资金是否 “用得其所”,使产生的效益足以弥补股权稀释的损失。如果企业无优质机遇却强行募资,导致资金闲置或投向低回报项目,无疑损害投资者利益;反之,资金推动重大计划并创造丰厚回报,不仅有利可图,更能增强市场信心。对于高投入、长周期的公司,成功配售意味着更多发展资金,但若业务未达预期,配股便成利空。

  “在港股市场大规模配股潮中,股权稀释确实是投资者最敏感的痛点。”刘宗武建议,上市公司可通过融资结构优化、资金效率证明及股东利益补偿机制三重策略平衡矛盾。

  一是融资结构优化,以越疆在7月的配售为例,其采用“机构认购+现有股东优先权”双轨制,向瑞银等机构配售新股,同时向原股东提供1:0.2的优先认购权(行权价较市价折让8%),使原股东持股比例稀释率从23%降至16.7%。二是资金效率证明,比如中国儒意在配股文件中承诺,AI影视系统投入的ROIC将在2026年达18%(高于行业平均12%),未达标则冻结高管奖金池;德林控股则将6.53亿港元配股资金委托汇丰银行分阶段拨付,需达成RWA代币化交易量目标才释放下一笔款项。三是股东利益补偿机制,比如药明康德在配股后宣布,将海外基地投产后新增利润的30%用于特别股息(2026年起执行),对冲短期稀释影响等。

  刘宗武提醒,上市公司融到资后,并不能完全保证研发转化率提升,也不能保证一定能够创造价值;也可能陷入“融资—烧钱—再融资”的恶性循环,在这方面投资者需仔细甄别。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