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经济再平衡”伪命题:合作共赢才是正道
近日,有美方官员宣称:中国出口产品“充斥”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国经济需要“再平衡”。仔细探究不难发现,这是一个违背经济学基本规律,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视而不见的伪命题。
炒作“中国经济再平衡”,是无视中国经济发展结构性特点的伪命题。
中国制造业出口绝对规模比其他国家大,但出口占GDP的比例从2010年起就呈现下降趋势,近年来这一数字已明显低于越南、德国、韩国等经济体。与此同时,伴随出口增长,中国进口额也在增长。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显示,中国2024年货物贸易进口超过2.64万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10倍多。
当前,中国外贸依存度已低于韩国、德国、日本等经济体,经济增长更多依靠国内消费和投资拉动,通过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韧性。2024年,最终消费支出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4.5%,拉动当年GDP增长2.2个百分点,是中国经济的最主要引擎。
炒作“中国经济再平衡”,是歪曲经济全球化发展一般规律的伪命题。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国通过自身禀赋和要素合理组合培育出比较优势并参与全球竞争,实现产业链价值链的不断提升,推动全球分工体系朝着更有效率的方向调整。中国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在实践中学习、积累经验,并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中国持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外资和技术,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既是中国自身努力发展的结果,也是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结果,是以供需为基础、按照比较优势规律由市场自主选择的结果。
炒作“中国经济再平衡”,是固守零和博弈逻辑、阻碍全球价值链升级的伪命题。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中国与各国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经济联系。中国制造业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迈进,在诸多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当前,“中国制造”出口不仅满足全球市场需要,更凭借创新能力带动全球产业升级。例如,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有力带动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
越来越多跨国企业如今选择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创新实验室”,中国正依托过去努力形成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自身生产能力和研发水平,推动构建更加普惠包容、更有效率的全球价值链体系,助力提升全球民众福祉。
“中国经济再平衡”的论调无非是以往“中国威胁论”“中国贸易顺差危害世界”“中国冲击论”等谬论的最新版本,不仅罔顾事实,逻辑上也漏洞百出。事实上,中国制造业给发达经济体的跨国企业带来更高的利润,给各国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产品,这是一个合作共赢而非零和博弈的过程。“中国经济再平衡”这一伪命题在理论上反经济学、反常识,在实践中不得人心、不攻自破。(新华社北京7月25日电)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