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场重磅政策发布,碳交易市场发展加速
碳市场重磅政策来袭
8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碳市场政策成为市场关注焦点。该政策旨在通过市场机制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重要支撑。

《意见》指出,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目前,我国已建立重点排放单位履行强制减排责任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激励社会自主减排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意见》提出主要目标:到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成诚信透明、方法统一、参与广泛、与国际接轨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形成减排效果明显、规则体系健全、价格水平合理的碳定价机制。碳交易市场的完善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3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将钢铁、水泥、铝冶炼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探索开展碳排放在线监测。信达证券指出,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大覆盖范围,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逐步扩展,碳交易需求与活力有望加速释放。
中国碳市场建设成就显著
政策上看。从2020年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到2024年5月施行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再到2025年3月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一系列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等,逐步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同时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重点行业纳入管理,温室气体管控范围扩展至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
交易规模上看。数据显示,自2021年7月16日上线以来,全国碳市场已覆盖电力行业2200余家重点排放单位,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截至7月15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约6.73亿吨,累计成交额达462.5亿元。其中,2024年全年成交额180.44亿元,创下历史新高。碳市场发展势头强劲,减排效果显著。
第一财经研究院指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4年,不仅使企业逐渐增强“配额分配—市场交易—清缴履约”的碳交易意识,还在政策法规、交易规模、覆盖范围以及减排效果等方面实现了显著突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逐渐发展为推动温室气体减排、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碳排放交易专业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此前表示,我国的强制性碳市场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关键作用在于切实推动“双碳”目标的落地实施。目前,全国碳市场所管控的碳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60%以上,且作为一种低成本减排机制,实现了以较低成本达成减排目标,这是极具建设性的进步,对于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深远意义。
这些个股具备碳交易概念
证券时报·数据宝梳理了A股市场中部分碳交易概念股。市值规模最高的为恒生电子,最新738.55亿元;昊华科技、国网英大、深圳能源紧随其后,总市值在300亿元以上。
恒生电子此前表示,作为全国碳市场建设中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注册登记系统等均由恒生协助建设。系统满足竞价交易、协议转让、有偿竞买等主要交易模式,支持碳交易、CCER、用能权、排污权市场等多市场、多品种、多交易模式的灵活扩展。
从今年上半年业绩数据来看,按照半年报、业绩快报、预告净利润中值计算,昊华科技、协鑫能科、恒生电子、华银电力、岳阳林纸、晋控电力今年上半年净利润超1亿元,分别为6.2亿元、5.24亿元、2.61亿元、2亿元、1.43亿元、1.35亿元。
昊华科技预计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5.9亿元到6.5亿元,同比增长59.3%到75.5%。公司所属西南院拥有国际先进的吸附法和复合相变吸收法两种二氧化碳捕集、净化、提纯技术,获得10余项碳捕集授权专利,有超过70项二氧化碳捕集、净化、提纯工业成套装置推广应用业绩。

(文章来源:数据宝)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