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锂期货涨停,价格或突破15万,市场走势引关注

网络 2025-11-17 20:36:00
期货研报 2025-11-17 20:36:00 阅读

11月17日,碳酸锂期货主力合约涨停,收盘报95200元/吨,创2024年7月以来新高。赣锋锂业董事长李良彬近日在某峰会上演讲时预测,碳酸锂价格可能会突破15万元/吨甚至20万元/吨,这一预测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短期内,碳酸锂行业博弈情绪加剧,部分上市公司股价也跟着飙涨,碳酸锂期货市场也呈现出活跃态势。

当天,受益于碳酸锂价格持续走高,A股能源金属、电池等板块涨势明显,锂矿概念全线大涨,盛新锂能、融捷股份、大中矿业、中矿资源、雅化集团等强势涨停,天齐锂业、赣锋锂业、永兴材料等纷纷涨超7%,碳酸锂市场热度可见一斑。

短期内价格冲高有支撑

自10月中旬以来,碳酸锂价格震荡上行,累计涨幅近30%,市场供需格局正在发生变化。11月16日,赣锋锂业董事长李良彬表示,2025年,全球碳酸锂需求约为145万吨,但由于下半年需求增长,预计全年需求数据更新到155万吨,供应能力约为170多万吨,有20万吨左右的过剩,所以价格比较低迷。他预测,2026年碳酸锂需求会增长30%,需求达到190万吨,同时供应能力经过评估后会增长25万吨左右,供需基本平衡,碳酸锂价格有探涨空间。如果明年需求增速超过30%,甚至达到40%,短期内供应无法平衡,价格可能会突破15万元/吨甚至20万元/吨。

那么,碳酸锂每吨价格可能涨到15万元吗?万创投行研究院院长段志强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产能释放情况看,15万元/吨的高位还存在一定压力。短期内,在储能和新能源车需求的支撑下,碳酸锂价格可能冲高,围绕9万元/吨波动。然而,高价导致下游采购意愿被抑制,尤其是六氟磷酸锂等电解槽原材料价格(四个月内涨幅超200%)近期涨势明显,高成本产能会让下游企业的盈利空间被吞噬。中长期看,碳酸锂高价不好维持,依然要关注产能出清与需求增长。若2026年需求未达预期,高库存或成拖累,目前看,2025年全球碳酸锂过剩量预计达13万吨—20万吨,库存达到高位(12万吨以上)。

段志强重点强调了高价对下游企业的需求抑制,他认为,“碳酸锂价格是否大涨,要考虑行业合理的利润空间。如果行业毛利率短期内较高,资本也会逐利而来,而20万每吨属于较高毛利阶段,哪怕短期内能达成,但长期恐怕难以为继。此外,下游不论是储能还是动力电池,都追求经济性,锂价过高会降低储能的收益率,也会增加主机厂的成本,市场自动调节,这反过来会抑制需求。”

业内人士分析称,当前,产业链内出现价格联动效应,六氟磷酸锂价格持续上涨,与碳酸锂价格形成协同态势。从需求端看,新能源汽车与储能领域双双发力,形成了碳酸锂价格上涨的双重驱动。从供给端看,江西枧下窝锂矿复产进程不及预期,造成供给趋紧。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公布的枧下窝锂矿采矿权出让收益评估报告表示,枧下窝采矿证申请程序正在进行,根据采矿权申请流程,预计后续复产时间不会早于12月中下旬。此外,锂价回升后,智利锂盐出口与澳矿出口有回升,或对国内锂资源缺口形成一定补充,碳酸锂市场供需格局仍待观察。

据海关总署数据,9月碳酸锂进口量19596.9吨,环比减少10.3%,出口量150.816吨,环比锐减59.12%;CBC数据显示,10月国内碳酸锂产量51530吨,环比增加9.31%,但开工率43%,环比下降5个百分点,显示国内产能释放仍受制约,碳酸锂市场供应情况值得关注。

由此可见,12月底之前,供应紧张的确对碳酸锂价格上涨给予了支撑,市场走势仍需密切关注。

中长期价格看需求增速

上海钢联新能源事业部锂业分析师李攀认为,从中长期来看,明年碳酸锂价格可能在7万元/吨至10万元/吨的区间内波动。这一判断基于对市场供需基本面的深入分析。因为7万元/吨附近有着明确的成本和需求支撑,而10万元/吨则是对应澳大利亚矿山复产的价格水平,碳酸锂市场中长期走势值得期待。

上海有色金属网(SMM)锂电高级分析师王子涵近期分析称,供需平衡方面,SMM预计2025年到2030年,全球碳酸锂市场或将维持供应过剩的态势,其中2025年至2026年,碳酸锂供应过剩的幅度相比其他年份或将有所收窄。预计2025年到2027年,全球储能市场或将成为新的需求拉动点,叠加动力市场需求稳步上行,长期资源过剩下,项目投建释放或有延缓,资源过剩将现小幅缓解。

不过,在动力电池需求稳定的情况下,储能需求在2026年能否持续增加,是影响碳酸锂等原材料价格的关键。当前,全球储能市场的主要增长区域仍将集中在中国、美国和欧洲地区;受2030愿景影响,中东、澳大利亚和东南亚等新兴地区也会增加储能需求。SMM预计,2025年全球储能需求有望同比增长63%左右;2026年或有所放缓,同比增幅在15%左右;2026年到2030年,全球储能需求的复合年均增长率有望维持在15%上下。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