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现状、瓶颈与降本之路
“人形机器人将在汽车制造等封闭场景率先落地。”夏厦精密总经理夏挺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近期,人形机器人正加快“进厂打工”。民生证券认为,2025年全球将有数千台人形机器人进入工厂场景训练,有望推动其泛化能力提升,2025年也将是人形机器人通用能力跃升的起点。
不过,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目前仍处于“实习”阶段,单位效率不高。要真正“转正”,成为人类的智能助手,人形机器人还需加快核心技术突破、积累应用场景训练数据等,加速从“能用”到“好用”的跃迁。
加快进厂实训
7月9日,富临精工直播中,人形机器人A2-W在生产车间搬运15公斤箱子,3小时搬运800多个,全程0失误,展现了稳定作业能力。富临精工表示,A2-W“入职”后,很大程度上把人解放了出来。A2-W“入职”富临精工,成为人形机器人加快“进厂”实训的一个缩影。优必选、乐聚、开普勒等公司旗下的人形机器人正加快走进制造业车间。
在诺力股份车间,一台物流机器人准确地移动到货架旁边,将BOM上的目标物料迅速而准确地一一拣选出来,并搬运到目标工序。诺力股份董事长丁毅定下目标,未来要把机器人业务营收占比提升至30%。
伴随着工厂场景的加速落地,近期人形机器人订单喜报频传:7月11日,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中标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7月21日,优必选科技中标觅亿(上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
瓶颈有待突破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持续进化,但“进厂”目前仍处于“实习”阶段。宇树科技副总经理王启舟表示,机器人的应用还是比较早期,在智能化、工作稳定性上还是有些欠缺。乐聚机器人董事长冷晓琨认为,人形机器人不用机械臂、不用四足机器人的复杂场景,正是其应用机会点,但如何提升效率等也是现实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突破核心技术与场景落地瓶颈,这是行业共同的挑战。”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所长卢瀚宸表示。
进一步降低成本
人形机器人要真正“进厂打工”,成本是关键问题。民生证券指出,人形机器人达到100万台大规模量产之后,售价可降至2万-2.5万美元。对人形机器人核心硬件成本进行拆分,预计本体核心硬件成本将达到10.1万元,占总成本的69%。灵巧手、六维力传感器等为高价值量零部件,且存在较大的降本空间。夏厦精密通过工艺创新及供应链整合,将丝杠成本进一步降低。很多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正加快进军人形机器人产业,生产的协同为核心零部件进一步降本提供了可能。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