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CI报告:气候变化下公司转型与ESG投资新趋势
气候变化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如何量化,一直是困扰资本市场的难题。在国际指数公司MSCI最新发布的《2025年亚太气候行动进展报告》中,MSCI气候风险估值模型(Climate VaR)测算出,在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上升5°C的极端升温情景下,MSCI亚太可投资市场指数成分股的估值可能下降超过10%,其中东盟和印度市场面临的潜在损失更高,超过20%。
“我们可以感知到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出现,这些极端天气一方面会影响公司的运营,另一方面对于投资者和资本市场来讲,也会变成系统性的金融风险。”MSCI可持续与气候研究部亚太区主管王晓书近日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说。公司需要推动发展方式“转型”,从“高碳”模式转向“低碳”模式,寻求可持续发展。
作为国际化指数编制公司,MSCI不断创新ESG投资工具,并持续开展气候风险对财务影响的研究,掀起全球ESG投资的热潮。截至目前,MSCI基于ESG评级和可持续数据构建超过1500条ESG与气候指数。全球超过3000家机构投资者(资产所有者、资产管理公司、银行和保险公司)在日常投资和风险流程中采用MSCI可持续发展数据。截至2024年底,追踪MSCI可持续性与气候相关指数的资产管理规模超过1万亿美元。
王晓书带领团队长期研究亚太市场的ESG发展趋势,关注市场面临的气候风险与机遇,并将不同市场的本土特点纳入ESG评级的分析考量中。她提到,亚太市场有越来越多公司关注到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它们改进气候信息披露工作,设立更科学的减碳目标和计划。同时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公司转型过程中,中国市场正迎来绿色机遇。
气候信息披露率提升
王晓书谈到,全球气候变化趋势正在加剧,带来了愈发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对公司运营构成实际影响。“例如,极端高温会使公司增加空调使用,能源成本上涨,同时工人户外作业时间减少,影响生产效率。”王晓书说。上市公司、金融机构、保险公司都须加强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物理风险的识别与管理。
王晓书认为,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而公司的最佳转型时机就是当下。“在亚太区13个主要市场上,监管部门都在积极推动公司优化气候转型计划、进行气候信息披露。”
气候转型计划已成为投资者了解公司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低碳转型的重要依据。《报告》显示, MSCI亚太可投资市场指数所覆盖的近4000家公司中,约22%的公司在2024年披露明确的转型计划,其中信息技术行业、工业以及材料行业披露转型计划的公司比例较高。
同时,公司越来越注重减排目标的可信度。《报告》发现,在亚太地区已披露转型计划的837家公司中,承诺遵循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来制定气候目标的公司比例,从2023年的25%翻倍至2025年的50%。
“中国公司在气候信息披露、气候目标披露水平上都有明显提升。”王晓书表示,过去几年间,中国公司在自身运营层面(范围一和范围二)的碳排放数据披露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更多公司设定减排目标,但在供应链上下游(范围三)碳排放披露和碳排放管理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此外,部分公司虽然设定了减排目标,但缺乏明确的时间表和量化支撑。“公司要明确目标所覆盖的业务范围,并设立合理的短期、中期目标,帮助投资者衡量公司转型的进度。”王晓书说。
识别转型机遇
在转型进程中,一些新兴的清洁技术正受到投资者青睐。“全球经济从依赖化石燃料的发展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型,会带来一次重大的全球产业结构重塑,其中蕴含非常多的发展机会。”王晓书说。
MSCI研究发现,全球投资者关注的重点既包括已进入商业化阶段的电动车、光伏、锂电池等技术,也包括仍在研发中的风能、氢能、储能技术以及碳捕捉与封存技术。中国公司在光伏、锂电池、电动车、风电等技术上的专利拥有量居于世界前列,显示出强大的创新能力和未来财务价值的转化潜力。王晓书表示,公司在清洁技术方面的收入表现、技术研发投入与绿色低碳相关的专利数量,已成为MSCI衡量其转型表现的重要量化指标。
同时,传统高碳行业在转型过程中也蕴藏着发展潜力,需要投资者加以识别。
“有的投资者多采用剔除高碳行业的方式来构建‘清洁’的投资组合,但这一做法忽视了实体经济的复杂性。煤炭、电力等行业虽然碳排放强度大,但是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要资金支持来推动转型。”王晓书称,资本市场的投资策略正从简单剔除向识别行业内“转型领先者”转变。投资者更关注公司是否制定清晰的减排目标,是否具备必要的资金投入,是否正在开发清洁技术并实施切实可行的行动路径。
王晓书介绍,MSCI近日推出能源转型框架(Energy Transition Framework),该解决方案用于识别由技术和政策变化所带来的重大财务风险,并根据公司在治理、转型目标设定以及特定行业的排放表现,评估其对能源转型的准备程度,从而帮助资本市场更精准地进行资本配置。
反映本土特色的全球评级标准
在全球标准与本土实践对接方面,王晓书称,MSCI的ESG评级模型在全球统一的框架基础上,努力吸纳中国本土实践。王晓书举例,MSCI团队致力于将“乡村振兴”“三农服务”等中国特色议题转化为国际通用的“服务可及性”等指标,使全球投资者更容易理解与认可。绿色建筑认证、绿色金融产品等中国本土标准,也已纳入MSCI评级体系,转化为评分依据。
王晓书建议,中国公司在优化ESG治理、吸引国际资本方面,可以从三方面入手。首先,识别本行业中具有财务重要性的可持续发展议题,精准聚焦、投入资源;其次,将可持续风险管理纳入日常运营体系,建立制度化的数据采集与信息披露流程;再次,与评级机构积极沟通,利用其评级反馈机制,了解投资者的关注重点,并优化披露实践。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