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深海科技成资本市场新宠

网络 2025-07-12 03:22:18
期货研报 2025-07-12 03:22:18 阅读

  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这一重要指示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随着会议释放新信号,海洋经济的发展再次提速。

  就资本市场如何助力“向海图强”,多位业内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在政策助力下,国内海洋经济将迎来高质量发展新机遇,其中深海科技将是重点聚焦的方向。

  走势分化深海科技备受关注

  受政策持续助推,海洋经济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成为资本市场重要的投资主线之一。2024年下半年海洋经济指数(932056.CSI)止跌回升,累计涨幅18.66%。进入2025年,指数仍然延续上行趋势,今年上半年再度上涨15.61%。尤其是在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后次日,海洋经济指数在上升通道中,再度跳空高开,盘中最高上涨 2.81%,收盘上涨 1.65%。这意味着,市场资金对介入海洋经济投资,呈现积极趋势。

  由于海洋经济指数成份股达211只,不同标的表现不一。指数方面因为单日涨幅较大而后续出现回调,但截至7月9日收盘,指数整体上行形态仍在持续。而个股方面,7月2日深海科技、海洋水产等细分板块个股相继涨停,其中克莱特(831689.BJ)、国联水产(300094.SZ)、中科海讯(300810.SZ)、巨力索具(002342.SZ)等涨超10%。

  此后个股表现分化,截至7月9日,7%以上涨幅个股10只,主要为深海科技板块下个股,其中10%以上累计涨幅(注:7月2日到9日区间数据)的个股分别为巨力索具和中材科技(002080.SZ),累计涨幅29.26%、12.82%。

  多家券商策略指出,本轮政策所覆盖的方向包括海洋科技、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与医药,以及海洋文化旅游与智慧物流等多个领域。其中,在海洋科技板块,此次政策导向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出的加快深海科技发展方向一致。在此背景下,深海科技再度受到资本市场密切关注。

  从投资端来看,深海科技作为海洋科技中重要的一环,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下的未来产业,目前正加速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当前,政策端配套实施的各类国家级科研项目,正推动深海探测、资源开发、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国信证券策略分析师王开提到,从技术进步背后的商业化机会上看,我国在大洋钻探船、载人潜水器、深海钻井平台等领域取得多项技术突破,耐压材料、深海传感器等核心技术逐步国产化,为商业化开发奠定基础。AI技术深度赋能深海科技,优化资源勘探,仿生机器人和无人潜航器提升作业效率,同时展现出巨大的投资潜力。

  从深海科技细分板块看,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在其研究报告中提到,深海科技可细分为:深海材料、深海装备、深海信息化三大核心领域。“从当前政策支持力度及产业趋势来看,海洋经济正迎来新一轮发展窗口期。在深海科技三大细分方向的产业链上,上游具备核心技术积累和下游应用拓展能力的优质企业有望持续受益。”

  排排网财富研究部副总监刘有华认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发展“深海科技”,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进一步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随着政策红利释放,深海科技将成为投资新蓝海”。

  在刘有华看来,尽管深海科技投资面临研发周期长、政策不确定性及资源价格波动等挑战,但在国家政策倾斜与技术进步双重驱动下,该领域长期发展潜力巨大,具备较高的战略投资价值。

  资本市场助力“科技兴海”

  在政策助推和产业持续发展下,我国深海技术逐步成熟,2024年多项“国之重器”涉及深海科技领域。但整体来看,部分核心领域仍待持续攻关。在此背景下,科技兴海成为“向海图强”的必经之路。

  作为链接投融资两端、现代经济的“血液系统”,资本市场如何助力“科技兴海”?又如何在资源整合、资金支持、风险分散等方面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日,深海科技板块的重要标的、中国船舶(600150.SH)吸收合并中国重工(601989.SH)获得上海证券交易所审核通过。“利用资本市场的重组,中国船舶、中国重工将实现协同的深化。”中国船舶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具体来看,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并购整合,将促进中国船舶、中国重工专业化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其中,利用该契机,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的科研体系将深度融合,构建完善的科研创新体系,实现研发设计、中试试验、总装建造全链条技术攻关,抢占技术高点,增强存续核心竞争力。“交易完成后,存续公司中国船舶将继续聚力兴装强军,打造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船舶制造企业。”中国船舶在公告中提到。

  从资本市场提供的资金支持来看,同样以中国船舶为例,这家与资本市场发展几近同步的上市公司,其发展本也和资本市场密不可分。

  中国船舶前身为沪东重机股份有限公司,是经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文件批准,由原沪东造船厂和原上海船厂共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1998年,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其向社会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7000万股,并在上交所上市交易。该IPO不仅为其募集了2.68亿元“巨资”,用于相关车间技术改造,同时也为中国船舶打开了直接融资之路。在中国船舶此后数十年的发展生涯中,其通过资本市场,在多个发展关键阶段成功募集资金推动技术跃迁、资产并购和扩张。

  Wind数据显示,中国船舶定向增发合计5次,共募集535.41亿元,为其持续发展和重要关口的破局,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具有产业关联度大、资本与技术密集等特点,国家‘十一五’至‘十四五’规划持续将该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企业数量稳步上升,为相关领域的投资提供了坚实基础。”王开提到。

  事实上,不仅仅是中国船舶,随着政策的推动、投融资两端的发力,科技兴海的路线图也在绘就,未来海洋经济将形成“正反馈”的螺旋上升式发展。“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密集出台政策,海洋经济占GDP比重将持续走高,这显示出其强大的发展韧性和广阔前景。”王开坦言。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