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何立峰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新质生产力作出重要部署。当前,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需深入学习并贯彻落实。
一、深刻理解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从历史逻辑看,18世纪以来,每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都推动主导产业迭代升级,如蒸汽机、电力、计算机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新质生产力发展,有效提升了整体社会生产力水平。从理论逻辑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2024年我国新产业经济活动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在新能源汽车、第五代移动通信等领域具备国际领先能力。从现实逻辑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赢得大国博弈战略主动的内在要求。大国博弈说到底是生产力的竞争,我们必须加快形成更多原创性科技和产业创新成果。
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有丰富的内涵、广阔的舞台。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主导,传统产业也可通过科技赋能催生新质生产力。
二、深入实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任务举措
“十五五”时期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实施好若干重大战略任务。
(一)强化科技创新是核心驱动。必须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主要途径。要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重要方向。要在绿色转型中孕育生成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
(四)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是雄厚基础。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大力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
(五)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价值取向。必须更加重视投资于人,加快培育高素质劳动者,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着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六)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是制度保障。需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三、全面把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要求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加强顶层设计,统筹重大生产力布局。要发挥各地比较优势,鼓励和引导各地找准功能定位,发展特色产业。要因业分类施策,分业推动不同行业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要强化企业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国有企业战略支撑作用和民营企业机制灵活优势。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持久活力。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