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for Process:企业流程数智化变革之路

网络 2025-07-31 17:25:50
期货学院 2025-07-31 17:25:50 阅读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人工智能(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企业运营模式。然而,许多企业在AI落地过程中面临“雷声大、雨点小”的困境——投入巨资却收效甚微。

  如何让AI真正融入企业业务流程,成为提升效率、优化决策的利器,而非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神州数码联合德勤中国、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共同发布《AI for Process企业级流程数智化变革》蓝皮书,为这一问题提供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蓝皮书指出,企业应以业务流程为核心展开AI能力建设,这才是企业运用AI的最佳方式,才能为企业带来最大价值。

  在这个AI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AI for Process为企业提供了一条规避“为AI而AI”陷阱的务实路径。

  流程:AI价值落地的战略支点

  企业数字化转型并非新鲜话题。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以信息系统建设为核心,如CRM、ERP、HR系统曾极大提高了业务标准化与运行效率。然而随着系统数量的增加,信息孤岛、数据孤岛逐渐形成,企业流程被割裂在不同的系统之中。这就为“AI for Process”的提出提供了契机。

  近些年,随着大数据、AI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大模型技术带来的生产力革命,促使数据驱动业务决策对企业的发展愈发重要。神州数码首席信息官李晨龙表示,通用大模型虽然强大,但缺乏企业特有的数据与专业知识积累。未来的企业AI应用须走向“通专融合”的路径,利用开源大模型与企业内部数据共建专业化智能体,实现低成本、高适配的AI应用体系。

  如何构建企业的通专融合模型,关键在于把握业务模式、技术范式与管理方法的交汇点——流程。蓝皮书指出,企业流程本质上是业务逻辑的结构化表达,其核心目标是通过标准化协作提升效率、降低风险。而AI的价值在于突破传统流程的“线性边界”,通过算法和算力实现本质变革。

  蓝皮书认为,大部分数字化转型未能兑现预期价值,因其未回归业务本质。而流程正是连接企业战略与执行的核心纽带,是业务模式、管理方法和技术范式的交汇点。

  AI for Process的创新性在于将AI技术与业务流程深度耦合,形成动态互动的共生关系。蓝皮书形象地将企业比作生命体:“流程是‘肌体’,数据是‘血液’,AI是‘营养元素’。”这种三位一体的架构使企业成为具备自我进化能力的“数智生命体”。

  企业流程对AI发展具有反作用力,其自身特点、成熟度以及变革需求,深刻影响着AI的落地效果、应用边界和发展方向,对企业科学地应用AI、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双向互动构成持续改进的闭环。

  蓝皮书认为,企业级AI的落地需以业务为原点,以流程为切口,完成从效率优化到智能重构,从流程革新到模式破局的双重跃迁。当流程、数据、AI形成协同共振,企业方能在数智化竞争中构建不可替代的核心壁垒。

  双路径驱动流程智能化

  蓝皮书中指出,AI for Process的建设如同当年数据治理从概念到落地的演进历程,它本质上是企业修炼数字化内功的长期工程。而企业管理层对AI价值又有着迫切期待:既要响应短期变现诉求与部门KPI压力,又要考虑AI长效价值红利。

  蓝皮书中提出的“Twin-Drive(TD)双驱动模型”为企业提供了两种可行的实施路径:自顶向下(Top-Down)和自底向上(Bottom-Up)。

  自顶向下的方法适用于具备高度数智化战略认知的企业,通过从战略层面分解业务架构,再在具体业务活动中挖掘AI场景。神州数码自身的LTC(Leads to Cash)流程重塑就是这一方法的成功实践。

  而对于那些急需获得AI效率但尚未形成数智化战略规划的企业,自底向上的方法则更为实用。李晨龙在分享中提到的医药企业案例就是典型代表。该企业通过自底向上的方式,对其法律法规收集流程进行深入调研,挖掘出大量“隐性操作链条”,并通过精细化建模,沉淀了AG(AI Gene)模型,帮助客户搭建了Agent中台,实现了多个智能体的搭建,最终实现了每人每月2.2人天的工作量节省。

  这两种方法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择,最终目标都是通过AG(AI Gene)模型,将AI能力精准嵌入业务流程的每个环节。

  技术架构是AI for Process落地的另一关键。蓝皮书中提出的AI原生的技术架构体系,以Agent中台和智能流程工作台为核心,解决了智能体生产与消费的难题。

  “Agent中台和智能流程工作台作为AI for Process的两大利器,在绝大多数客户的实施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使AI能力能够在企业流程中不断快速迭代,持续发挥价值。”李晨龙表示。

  企业级AI落地仍处于建设初期

  蓝皮书显示,AI for Process的建设呈现阶梯式发展路径。根据企业能力成熟度维度,AI for Process可以划分为L1~L5五级演进体系。

  L1层级是辅助工具,AI作为辅助手段,聚焦流程中离散、单一任务,人类仍为流程主导者;L2层级是人机协作,AI实现流程内多关联任务的自动化串联执行;L3层级是智能执行,AI突破单流程边界,人类角色转向规则制定与异常监督;L4层级是流程优化,AI自主识别瓶颈并提出优化方案,深度参与流程治理与改进;L5层级是自主进阶,AI作为流程的自主管理者,不仅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执行,更具备流程重构与动态编排能力,如根据业务变化自动重组生产流程。

  “由于企业流程的复杂性,企业数据质量的脆弱性,以及数字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目前我们看到的企业大多数处于AI for Process五级演进体系中的L1~L2之间的状态,能突破L3的非常少。”李晨龙表示,这也是为什么蓝皮书中提到“AI离人很近,离企业很远”。

  推进AI for Process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重构,更是一场深刻的组织与认知变革。李晨龙表示,企业要实现真正的智能化发展,还需具备“AI就绪能力”,包括知识治理体系建设、组织流程重塑、复合型人才培养等。

  作为衡量未来企业应用AI程度的指标,此次蓝皮书中首次提出了“AI渗透率”概念——即在企业业务流程中AI操作占总体操作比例(包括AI的操作、人的操作)。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如何与AI共生,是每个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李晨龙表示。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