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侧AI大模型演进:3B成主流,AI与操作系统深度融合

网络 2025-10-11 14:55:53
市场资讯 2025-10-11 14:55:53 阅读

  端侧AI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大模型正向更轻量化方向演进,轻量化模型成为行业焦点。当前,3B模型正逐步取代7B模型,成为端侧AI应用的主流选择,这一趋势在2025 vivo开发者大会上得到充分验证。

  在2025 vivo开发者大会上,vivo发布了专为端侧智能体打造的3B多模态推理大模型,该模型具备128K长上下文处理能力,极限出词速度超过每秒200个token。OpenAI也持续布局轻量化,不久前推出的轻量语音模型GPT-realtime-mini,适用于移动端与边缘设备,进一步推动端侧AI技术普及。

  展望未来,手机AI与操作系统的深度融合,将为用户打造高度“个人化”的服务体验,个人化服务成为端侧AI核心目标。然而,实现这一愿景也对手机的算力、内存和功耗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端侧AI还需进一步融入日常刚性场景,并解决安全授权等行业标准不完善等问题。

  端侧大模型从7B走向3B

  vivo AI全球研究院院长周围在接受《科创板日报》采访时表示,今年vivo重点聚焦于3B模型上进行各种多模态的实现和聚合。相较13B和7B模型,3B模型所占用的内存更少,对高端机性能影响更小

  “去年我们做了13B和7B端侧模型的实现,发现其实只有7B勉强能上线,但是7B模型在手机上跑得不太理想,因为占的内存比较大。直到今年发现3B端侧模型效果不错,我们把内存做到只占2G,并大幅度增强推理能力,几乎可以用于做意图中控和任务拆解的中台。”

  除了3B模型外,vivo还在探索更低功耗的1B模型。“3B的模型在运行时要750毫安(功耗)。而端侧大模型对手机的应用远比我们想象要广得多,需要一个大模型24小时都在线,实现对本机的实时监测和记忆,这可以交给1B模型。

  周围透露,vivo正在推动图像识别、声音识别,包括同传、方言识别等全部端侧化,这对于手机内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端侧化有一个问题,就是平台的算力要够,内存配置要够,至少达到8G以上的配置。如果4G内存的中低端手机,用户可能用的是云端功能,而云端功能在某种意义上是要消耗大量的成本。”

  模型参数量与性能指标如何取得平衡?

  一名手机业内人士表示,大模型落地到端侧,最关键的难点在于模型的参数量与性能指标之间的平衡。“手机端的硬件资源非常有限,包括芯片算力、内存都很有限。而手机的功耗也是非常重要的指标。模型参数量越大,就意味着消耗的计算量越大,对功耗也就越高。”

  “如何平衡模型效果与手机上的这些体验指标,是一大问题。如果把模型参数量选的非常大,那么计算量就很高,直接带来的问题是速度变慢,用户体验的延迟就会非常久。另外,内存占用也会很大,比如7B模型的内存占用可能在 3-4GB 左右,这会导致系统的流畅性会受到一些影响,功耗随之升高,手机掉电非常快,发热也会变严重。”上述业内人士称。

  《科创板日报》注意到,为了推动AI落地,苹果最新发布的iPhone 17系列的Air、Pro、Pro Max三款机型升级至12GB,以实现更强大的端侧AI支持。

  IDC中国研究经理郭天翔表示,手机厂商这几年已逐渐从最开始的7B端侧模型,转换到3B模型,原因就在于该量级的模型对算力的要求、功耗、输出速度等可以获得更好的均衡。

  AI与操作系统逐步融合

  除了vivo外,OPPO、荣耀等厂商也在积极推动端侧AI的落地。荣耀在今年7月发布的Magic V5是搭载了阿里通义大模型和飞猪旅行、高德地图等AI智能体手机。

  周围认为,端侧AI的终局是Agent(智能体)。vivo希望进一步深化AI和操作系统的融合,深度理解用户个人情景和偏好,创造“个人化”服务体验。

  vivo AI产品总经理关岩冰透露,目前正在与高德、百度、支付宝、飞猪等互联网企业在智能体方面开展合作,未来一个月原系统 6(OriginOS 6)会有大量智能体逐步上线

  不过,智能体在安全授权方面仍存在权责界定不清的问题,尤其在用户隐私保护、数据使用规范以及权限边界划分等方面尚缺乏明确标准,相关行业规范仍有待逐步建立与完善。

  “当智能体,特别是手机智能体要做任务的时候,如果只做厂商自己的功能和应用,比如说秀一下是否流畅、调一下亮度、连接一下Wi-Fi。都没有问题,但是想跨应用,那么安全授权的标准仍有待探讨。我们作为终端厂商,也在积极推动行业标准的建立。”周围说。

  此外,关岩冰也坦言,智能体在响应用户需求方面,尚未能有效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我们正将资源和精力集中于为用户解决问题的场景上,并持续加大投入。”

  郭天翔认为,端侧模型的应用将主要通过Agent来体现,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使用感知依然不是特别明确,并没有完全融入到日常的刚性使用场景中。他表示,未来手机AI 将与 OS完全融合,由一个经过训练的个性化的私人Agent作为手机使用者的助手,可以给使用者主动提出建议,执行多重复杂任务。

(文章来源:科创板日报)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