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创新药概念股反弹,中国创新药崛起引关注

网络 2025-09-12 14:41:09
市场资讯 2025-09-12 14:41:09 阅读

  9月12日开盘,港股创新药概念股全线反弹,再鼎医药涨超6%,歌礼制药、乐普生物、康方生物、百济神州均实现上涨,创新药市场迎来积极信号。前一日,国内创新药概念股集体低开,但开盘约半小时后,多家公司跌幅基本收窄,映恩生物更是强势翻红,截至收盘涨幅超20%,继续创新高,显示市场对创新药的强劲需求。

  据《券商中国》报道,美国特朗普政府正在考虑对来自中国的药品实施严格限制,包括一项行政命令草案,该草案可能会扰动中国发明的实验性疗法,并可能会影响美国制药行业,同时限制仿制药和先进疗法的可及性。不过,白宫方面表示,没有“积极考虑”该草案,这为市场带来一丝缓和。

  此前,跨国药企外购品种的BD(商务拓展)交易主要集中在欧美,今年以来,中国创新药管线、技术平台等已经成为跨国药企的热门标的,大额交易不断。医药魔方董事长周立运认为,中国的创新药管线具有优质、丰富、成本可控等核心优势,是支撑中国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崛起的原因,也是跨国药企争相合作的关键,体现了中国创新药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创新药企逐渐成为授权交易的卖方,DealForma数据显示,过去几年中,寻找潜在药品的美国大型制药公司,越来越多地转向Biotech,仅今年上半年,重大授权合作交易中就有38%涉及来自中国的药品,而十年前几乎为零,彰显了中国创新药的崛起。

  医药魔方统计的国内数据更为详细。根据《从引进到引领:中国创新药交易十年全景透视》,2018年—2021年是中国License-in(授权引进)交易高峰期,但随着国内创新能力提升,中国创新药企业逐渐成为卖方。2024年,中国只有41笔License-in交易,License-out(授权转让)交易数量却有94笔,总金额519亿美元,首付款41亿美元,中国创新药BD交易总额在全球占比已经过半,达到52.5%。

  在周立运看来,美国正在起草的行政令,本质上是中国创新药崛起很快,美国试图打压中国生物技术创新的发展势头。随着新的医疗技术迭代越来越快,中国研发效率更高,且研发成本更低,同时选择更多。如果美国企业依赖自身开发的话,不仅成本增加了,还会影响新疗法在美国上市进度,美国民众也无法使用上成本更低的创新药,凸显中国创新药优势。

  为什么跨国药企要到中国买产品?截至目前,还没有跨国药企对特朗普政府最新在起草的行政令做出评论。J.P.Morgan(摩根大通)在9月10日的一份报告中,分析了新兴地缘政治风险对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的影响,对于可能阻碍中国创新药对美公司对外授权交易的行政令草案,其分析师预计大型制药公司会强烈反对该行政令。

  该报告认为,如果该行政令草案实施,其中提议的限制措施可能会对美国患者产生重大影响,可能会限制他们获得在中国开发的有前景新疗法的机会。“在发展的过程中,打压是不可避免的,但限制BD的打压方式,对美国创新药行业来说是‘伤敌八百,自损一千’。”周立运指出,从全球竞争格局看,跨国药企(MNC)并非仅有美国阵营,非美国的MNC也在通过与中国Biotech合作获取管线并推进全球化战略,若美国药企被限制与中国Biotech合作,它们将错失大量优质管线资源,在全球创新药爆发的浪潮中逐步失去市场主动权。

  更重要的是,许多美国MNC正在面临产品专利到期的业绩增长压力,只有持续补充创新管线,才能维持行业地位,这也是近年来跨国药企密集赴华开展BD交易的核心原因。以辉瑞为例,今年5月,公司与三生制药就后者自研的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SSGJ-707的全球权益达成授权合作,这笔交易的总交易金额高达60.5亿美元,其中首付款为12.5亿美元,创下中国创新药出海首付款历史新高。

  根据公司年报,辉瑞的抗凝药Eliquis、乳腺癌药物Ibrance、前列腺癌药物Xtandi等重磅产品将在2026年至2028年间陆续失去专利保护,预计造成170亿到180亿美元的年收入缺口。周立运表示,2018年前后,国内存在突出的创新药可及性问题——部分在国外已经上市十年的药物,在中国还没获批,大家都在呼吁加快新药引进。但如果美国真的通过行政令限制中国创新药管线进入本土,5到10年后,这种“新药滞后”的情景就会在美国出现。不同的是,中国当年面临的新药可及性问题,是产业发展水平不足、药物审批体系仍待完善导致的被动结果;可美国如果陷入同样的局面,完全是自己主动选择‘筑墙’、拒绝优质资源的结果,因此该政策可能会面临社会舆论压力。

  另外,其短期实操性也不足。有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创新药一级市场融资总金额首次被License-out首付款反超,跨国公司和海外风投的NewCo(设立海外新公司)和BD资金已经成为中国创新药造血的核心。9月11日,迈威生物董事长刘大涛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本土Biotech的项目买方多为跨国药企,海外BD可以让处于临床早期的产品提前变现,药企拿到首付款后可以继续投入研发。另外,很多Biotech资金实力不足无法在海外市场开展Ⅲ期“头对头”临床试验,难以自证自身管线的含金量,如果通过BD形式出海,也是现阶段实现全球化战略的最好方式。

  刘大涛表示,在目前的跨国买家中,美国药企产业链是最成熟的,该市场长期形成的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生态,短期内还没有其他市场可以替代。另一家跨国公司高管则对记者表示,如果出海的创新药后期研发数据不好,也会有被“退货”的风险。实际上,今年以来国家医保局正全方位支持医药创新。记者注意到,今年8月,国家医保局公布了商保创新药目录药品初审名单,多款百万元抗癌药在列。2025年是该目录第一次制定,旨在为符合“独家新药”或“罕见病用药”条件的药品提供补充保障通道。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