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半导体产业45年崛起路:从萌芽到全球科创高地

网络 2025-08-24 09:26:04
市场资讯 2025-08-24 09:26:04 阅读

  编者按:8月26日,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日子。45载砥砺前行,在时代浪潮中,深圳一路丈量奋进,长成今日国际大都市:金融版图从零起步,深市上市公司已超2800家;摩天楼宇拔地而起,599米刷新城市高度;通信技术从2G跃向6G,一路领跑……深圳的发展留下了众多跨越行业的刻度。时代财经、时代周报推出《深圳刻度》系列报道,聚焦深圳半导体产业崛起之路,记录这座城市的进化维度。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彼时半导体产业基础薄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深圳虽将集成电路作为战略方向,但半导体企业未形成成型产业链。1996-2000年,晶圆代工厂产线项目因用地紧张、人力水电成本高及认识不足等问题,最终未在深圳落地。直到2000年,深圳半导体产业才初具雏形,彼时深爱半导体实现集设计、制造与检测、封装于一体,深圳赛意法微电子公司成为芯片封测规模企业,华为、中兴等芯片设计公司尚在成长。

  但如今,深圳已成长为以产业链完备、集成电路设计见长,与消费电子高度关联的半导体科创之城。45年间,深圳半导体产业从无到有,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答案就隐藏在几个关键转折里。常军锋指出,深圳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踩中了几个重要的节点:从千禧年间获评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基地,到2010年后受华强北消费电子需求带动,再到2018年后顶着国际制裁的压力补齐产业链……深圳总能在关键时刻,把挑战变成机遇。

  萌芽阶段,政策引导成为推动集成电路设计产业起步的关键力量。2000年6月,国务院发布《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次年,国家科技部批准在深圳高新区设立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深圳成为第七个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在政策推动下,一大批半导体企业开始在深圳涌现。企查查数据显示,2001年,深圳市注册半导体产业链企业数首次破百,截至2010年,这个数字翻了8倍多。

  (图:2001-2010年深圳半导体产业链相关企业数量数据来源:企查查)

  市场端,从90年代到千禧年初,华强北路逐渐发展为一个巨大的电子交易市场,深圳也成为亚太区域电子元器件交易最为活跃的地区。1993年,张帆远赴深圳进入芯片厂商,2002年成立汇顶科技(603160.SH);1996年,蔡华波来到深圳,1999年成立江波龙(301308.SZ),如今市值超400亿元。

  爆发阶段,来到深圳的年轻人受到“下海潮”影响,但也面临风浪。张帆的汇顶科技在2005年遇到瓶颈,随着国内固话业务下降,转型成为生存必需。2007年,iPhone发布采用的多点电容触控技术让汇顶看到希望,开始转向为手机提供相关芯片产品。随着智能机市场向低价位渗透,汇顶业务起飞。张帆表示:“顺应历史的潮流非常重要,只要代表未来发展趋势,就会为人生道路提供便利。”汇顶科技的故事是深圳诸多芯片设计厂商的缩影,消费电子需求给半导体行业带来巨大加速度。

  (图:1982-2017年深圳半导体产业链相关企业数量数据来源:企查查)

  常军锋提到,2010年之后,深圳凭借消费电子产业聚集优势,带动相关半导体企业快速发展。深圳半导体产业链企业数量走出陡峭增长曲线,从2010年的1000家,到2013年突破2000家,再到2014-2016年连续突破3000、4000、5000家。2010年后,深圳集成电路设计业规模连续多年排名全国第一,涌现出华为海思、中兴微、比亚迪(002594.SZ)、紫光同创、紫光国微(002049.SZ)、汇顶科技、朗科科技(300042.SZ)、力合微(688589.SH)、芯海科技(688595.SH)等优秀企业。

  补链阶段,2014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发布,设立国家产业投资基金改变了许多半导体企业命运。2014年9月,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正式设立,投资总规模约1387亿元。《纲要》将深圳列为重点布局区域,深圳开始在芯片设计之外寻求更多增长空间。同年12月,中芯国际在深圳的8英寸晶圆厂正式投产。但当时半导体行业处于“外热内冷”状态,社会资金对半导体行业依然谨慎。

  2018-2020年中美贸易摩擦期间,深圳市开始重点支持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发展布局。2019年5月,华为被美国政府列入制裁名单后,华为海思总裁何庭波宣布芯片“备胎”全部转正,确保了华为大部分产品的连续供应和战略安全。2021-2022年,深圳国资委下属的深重投先后投资了鹏芯微、鹏新旭、昇维旭等几家公司,瞄准晶圆代工等领域发力。鹏芯微提供多种技术节点、不同工艺平台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及配套服务;鹏新旭聚焦于40nm/28nm的成熟逻辑工艺晶圆代工;昇维旭专注研发通用存储产品。2021年,深重投还投了半导体设备厂商新凯来,旨在解决高端芯片制造设备的国产化难题。2025年3月26日,新凯来在SEMICON China 2025展会上首次公开亮相,发布31款设备,成为展会焦点,获得“中国阿斯麦”的业界称号。

  历经45年风雨,如今的深圳半导体行业已经成长出设计-制造-应用的完善链条。2022年,深圳发布《深圳市培育发展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产业营收突破2500亿元”的目标。截至2024年底,深圳市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营收达2839.6亿元,提前一年超额完成预设目标。2025年7月,深圳市出台《关于促进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并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赛米产业私募基金”,以“政策+资本”组合拳,支持产业全链条优化提质。企查查数据显示,近十年来,深圳半导体产业链相关企业年注册量整体呈上升趋势。截至2025年8月18日,深圳半导体产业链相关企业现存量达7.72万家,占广东省的53.36%,全国的21.95%。今年前7月注册量达4269家,同比增长39.46%。(文章来源:时代财经)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