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推动自贸离岸债发展,助力人民币融资功能提升
8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召开2025年下半年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发展上海自贸离岸债,并研究升级上海自贸区自由贸易账户功能,这一举措标志着自贸离岸债市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自今年6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陆家嘴论坛提出“发展自贸离岸债”后,两个月来国有大行香港分行相继发行自贸离岸债,融资主体和投资者资金均来自境外,真正实现了“两头在外”,与以往“两头在内”的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展望未来,自贸离岸债将成为“提升人民币融资货币功能”的重要抓手,市场预计其将获得进一步发展。中证鹏元研究发展部史晓姗表示,短期看,新的自贸离岸债仍在起步阶段,或以案例形式推广,发行主体主要是金融机构以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中资“走出去”的优质、高评级企业。未来仍需通过政策细则来规范参与者行为、明确各项职责,才可能实现市场化扩容。
今年6月18日,潘功胜在陆家嘴论坛上宣布了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八项举措,其中一项即为发展自贸离岸债。7月下旬,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成功完成上海自贸区离岸债券定价发行,规模5亿元人民币,发行利率1.65%。8月上旬交通银行香港分行成功以公募方式发行全球首单上海自贸离岸债,票面利率1.85%,期限3年,获得穆迪A2和惠誉A的债项评级。
“此次发行的两单自贸离岸债,是2023年市场停滞后的首次重启,直接响应央行政策要求。”史晓姗表示,“首要特征是严格遵循‘两头在外’,两单债券均要求融资主体(境外发行人)和投资者资金来自境外。”两单自贸离岸债的发行人分别为交通银行香港分行和中国银行香港分行;从投资者看,中行香港分行自贸离岸债的投资者包括中银香港资产管理公司、建设银行(亚洲)有限公司等;而交行香港分行自贸离岸债的投资者包括香港、中东、中美洲等地区的境外投资者。
自贸区离岸债券,又称“明珠债”,是面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内已开立自由贸易账户的境内外机构投资者发行的债券品种。实际上,自贸离岸债并非新事物,2016年上海市财政局首次发行30亿元3年期地方政府债券,标志着上海自贸区债券市场正式启动。但此后市场发展缓慢,直到2019年才实现首单自贸区企业债发行。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19年-2023年自贸区离岸债券累计发行189只,规模超过1200亿元。
“因为地方债监管趋严,城投发债处于新一轮收紧周期中,因此城投公司到上海自贸区发行自贸离岸债。和境内债、中资美元债相比,自贸离岸债拥有募集资金用途灵活、可缓冲外汇市场波动风险、发行限制少等优势。”上海某大型券商投行部董事表示。此次自贸离岸债重启的最大特点为“两头在外”,即发行人和资金均需来自境外,通过更严格的“离岸属性”要求重塑市场。
薛宏立表示,发展自贸离岸债有助于上海打造亚洲债券定价中心和人民币离岸资产集聚地,也有助于提升人民币计价债券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据界面新闻记者梳理,“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属于近年来人民银行工作会议部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今年初的工作会议上,人民银行表示“要进一步增强人民币国际货币功能”,而在今年8月初召开的2025年下半年工作会议则表示“要进一步提升人民币融资货币功能”。
国际货币功能一般包括国际支付、贸易融资、外汇储备、外汇交易等方面的功能,“提升人民币国际货币功能”意味着几方面都要一起抓,而近期召开的工作会议明确下半年重点在提升人民币的“融资货币功能”。这主要是因为,当前人民币利率水平处于历史低位,而主要发达经济体利率水平较高,为发展人民币的融资货币功能提供了较好的机遇。熊猫债和自贸离岸债均可能成为“提升人民币融资货币功能”的重要抓手。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