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向科技强国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十四五”时期,面对全球科技竞争,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基础前沿研究实现新突破,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科技体制改革打开新局面,新质生产力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科技迈上新台阶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陈志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创新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断提升。从研发投入看,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时期末增长近50%,增量达到1.2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8%。从创新成果看,我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仰望星空,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嫦娥六号”从月背带回“土特产”;俯瞰大地,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基地投入商业运行,“地壳一号”挺进地球深处;远眺海洋,“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大型LNG运输船全球领先……
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是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基础。“十四五”以来,我国基础研究领域成果数量和质量显著提升。2024年,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提高到2497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达到6.91%。
陈志认为,只有加强基础研究,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才能建成世界科学中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从创新能力看,我国已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研发人员队伍,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达到26个,占比全球第一,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6万家。创新“势能”向经济“动能”持续转化,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快落地和实现。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超过24万亿元。
从国际影响力看,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为世界科研的重要引擎。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达到第11位,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高质量科研产出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并持续扩大领先优势。
推动高质量发展
6月26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国产通用处理器——龙芯3C6000在北京发布。处理器(CPU)是计算机的核心组成部分,像“大脑”一样指挥各个部件的运行。龙芯3C6000采用我国自主设计的指令系统龙架构,可满足多场景的计算需求。
自主创新,改变的不只是龙芯的命运。2024年,我国集成电路年产量比“十三五”时期末增长72.6%,增加约1900亿块,越来越多的产品用上了“中国芯”。
目光转向黄浦江畔。7月26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开幕,100余款新产品新科技在此“全球首发”“中国首秀”。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被认为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中国人工智能区域竞争力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
翻开2025年中国经济半年报,航空装备、汽车产业、船舶工业等创新产业势头强劲。2024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十三五”时期末增长42%,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73.8%,占GDP比重达到10.4%。
向科技强国挺进
党的二十大确立了到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陈志说,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新机遇,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建设科技强国,我们有决心。成立中央科技委员会,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推动科技领导和管理体制实现系统性重构、整体性重塑;首次修订科学技术普及法,从法律层面明确科普在新时代的定位。
新型举国体制更加健全,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持续加强。我国聚焦竞争前沿,不断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资源配置机制、力量动员机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统筹不断强化。
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壮大,创新主体能力明显提升。我国加快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
建设科技强国,我们有底气。2023年,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钛合金研究团队攻克钛合金粉末近净成形等关键技术难题,研制出氢泵叶轮。我国人力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毕业生每年超过500万人。
知识产权运用取得新成效。我国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从2020年的44.9%提升至2024年的53.3%,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20年的11.97%提升到2023年的13.04%。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