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雨带致灾性强 暑期旅游需防地质灾害

网络 2025-08-11 17:10:38
市场资讯 2025-08-11 17:10:38 阅读

  近几天,一条沿着长江走向的雨带让川渝至苏皖一带降雨频繁。降水分布不均匀、单点强度大,是这条雨带的突出特征。值得注意的是,雨带覆盖下的多处山区还面临山洪、地质灾害等风险。

  监测显示,9日以来,四川东部、重庆、湖北等地普遍出现50至100毫米降水,四川成都、德阳等局地达253至349毫米。

  气象部门预计,11日至12日,雨带位置依然维持,四川、重庆、贵州北部、云南北部、湖北、湖南北部、安徽、江苏等地部分地区仍有暴雨或大暴雨,局地有特大暴雨。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董全分析,当前来自西南方的低空急流不够强,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也较弱,但空气中的水分充沛,能量充足,就会形成面上不均匀、单点强的降水。“气温越高空气中能够容纳的水汽越多,目前这种空气中水汽总量极大的情况为强降水提供了充分的前提。”董全说。

  专家表示,无论是大范围强降水,还是分布不均匀、单点强度大的降水,都具有较强的致灾性,容易引发次生灾害,但后者更加隐蔽、预报难度更大,相关地区切不可因为暂时没有降水或降水不强而放松警惕。

  事实上,不同类型的降水都可能引发地质灾害。

  当短时强降水发生时,雨水来不及充分渗入深层土壤,大部分会在地表形成快速流动的水流。这些水流冲刷地表的松散土石并将其裹挟,易形成泥石流。同时,表层土壤在短时间内因雨水饱和,就像被泡软的蛋糕一样失去原有的稳定性,容易发生浅层滑坡。

  而在持续性降水的作用下,雨水会慢慢渗入土壤深层,就像给山体“喝水”。水分顺着岩土体中的孔隙或裂隙不断渗透,导致岩土体自重增加并发生泥化、软化现象,坡体强度和稳定性降低。当深层土壤和岩层之间的摩擦力被水分削弱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发生深度较大的滑坡,土石量大、破坏性强。

  即使已经雨过天晴,也不意味着风险解除。雨水渗到土壤中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雨停后水分仍在向土壤深层渗透,可能数天后山体内部的土壤才达到饱和状态,从而诱发滑坡。此外,雨后阳光照射使表层土石中的水分大量蒸发,岩土体中收缩裂缝易导致土石层松动,在重力作用下也易发生滑坡。

  气象专家提醒,正值暑期旅游旺季,建议景区加强防范措施,游客要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行程。此外,长江流域中小河流密布,需要注意防范可能发生的中小河流洪水。

(文章来源:新华社)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