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加速信创改造 构建自主可控信息技术体系

网络 2025-08-08 02:35:46
市场资讯 2025-08-08 02:35:46 阅读

数据来源:银行公告,李颖超/制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银行业正加速推进数据基础设施的国产化替代。在“数字中国”政策引领下,信创改造项目正密集落地,无论是国有大行还是区域性银行,都力图实现全面自主可控。

  一场围绕数据平台建设与信创改造的新浪潮早已扑面而来。

  信创改造项目密集招标

  证券时报记者发现,近段时间以来,多家银行密集发布关于数据平台建设以及信创改造项目的招标公告。

  7月底至8月初,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简称“浦发银行”)总行发布多则招标信息,涉及审计工作平台信创改造项目等。

  以浦发银行总行审计工作平台系统改造项目为例,该项目招标信息显示,审计工作平台需要同步完成应用上云部署以及信创改造等工作内容。

  除了浦发银行,浙商银行已于7月11日就大数据风险预警平台反欺诈中心信创改造项目进行采购招标。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区域性银行也在信创改造进程中表现积极,对数据国产化替代的需求同样迫切。

  8月6日,江苏昆山农商银行发布关于信创服务器内存扩容采购项目供应商征集公告,计划采购80根64GB内存用于扩容鲲鹏服务器。同日,河南农商银行发布“灵镜”图智能计算平台项目中标结果公告。此前几个月,该行就多个信息科技基础设施相关项目进行了招标。

  稍早前的6月14日,苏州农商银行基于“全栈国产化+分布式架构”的核心系统全面投产上线。至此,该行也成为江苏省首家通过自主研发完成核心系统信创升级的区域性银行。

  “随着国家信创战略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银行进行了核心系统的信创改造与升级,其中包括不少中小银行。”华东地区一位金融科技从业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今年区域性中小银行及时跟上,核心系统信创升级的情况呈加速趋势。

  增强系统自主可控能力

  实际上,国有大型银行在数据平台建设与信创改造方面走在前列。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统计,国有大行核心系统建设多已从技术验证阶段进入投产阶段。

  比如,工商银行于2017年全面启动智慧银行生态建设工程(ECOS),至2023年,该行完成了借记卡和客户信息架构转型等,实现了信用卡账户无缝、不停机切换至分布式平台系统。

  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解到,通过采用前沿技术,商业银行得以重构其金融基础设施,在提升服务效能的同时,也增强了系统的自主可控能力,确保服务稳定性。

  值得提及的是,不少银行在有关业务实践中还研发出了独家技术。比如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信息显示,中信银行申请了一项专利。

  核心系统建设持续深入

  “近年来,银行在数据中台、监管报送、智能风控等领域的投入明显增加。由于监管对数据安全的要求提高,国产数据库、分布式存储等技术成为银行重点考量的方向。”一位接近银行数据平台建设的业内人士透露。

  从平台建设的供应来看,市场氛围也逐渐热络。

  市场份额位居前列的神州数码信息服务集团在2024年财报中透露,金融软服业务签约总额和收入总额均实现年度复合增长。

  当前,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保障信息安全和推动业务创新已成为银行机构开展业务的重点工作。在此环境下,商业银行密集推动信创改造,力图通过采用国产化的软硬件产品和技术,构建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从而确保业务的连续性与安全性。

  “信创改造确保了金融安全的技术底线,金融科技提升了服务效率与用户体验,大数据则挖掘了数据资产的深层价值。”某国有银行的一位资深从业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这三者相互支撑,共同推动银行向“自主可控、智能高效、开放生态”的方向演进。

  不过,变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证券时报记者从业内了解到,技术差距、生态兼容性和迁移成本仍是银行在信创改造中面临的三大障碍。

  “目前,相较于国外先进技术,部分国产技术仍存在一定差距,在性能、稳定性等方面有待提升。”上述资深从业人士认为,不同技术之间的生态兼容性问题,给系统集成和升级带来了困难,而迁移成本的高企,也让一些银行在推进信创改造时仍有所顾虑。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为您推荐